虽然已经将近70年过去了,我站在这旧日的战场前,塞外凛冽的溯风,寒冷刺骨,举目四望,斜阳下,远山白雪皑皑,脚下衰草萋萋,这里的地形依然是那么诡秘和凶险,充满了肃杀之气,眼前仿佛还晃动着当年双方官兵们撕杀的身影,耳畔恍惚还能听到人们的怒吼和战马的嘶鸣,裹胁着雪粒在深沟里翻卷呼啸着的阵阵阴风,是否是那一千多条日本军人不散的阴魂?我久久地站在沟壑边上,任凛冽的寒风呼号着掠过我的冲锋衣,看它席卷过冰封雪冻的大地和山峰,回首身后,不远处的山峰上,一座高大的纪念碑洁白的碑身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时时闪现着耀眼的光芒。 织梦好,好织梦
前思后想,左观右望,作为后人,我还是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平型关一战的胜利,可以说关键在于地形选择的正确。
dedecms.com
费了一番工夫,参观过已经许久没有人来过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后,我决定到真正的平型关去凭吊一下,从这里开始已经没有了路面了,一条山间小道蜿蜒盘旋在峰峦危崖之中,冰封的道路上白雪反射着刺眼的光芒,路面上不时散落着从崖壁上落下的大小石块,我小心翼翼的驾着捷达在深浅不一、曲折迂回的冰雪槽中一点一点地前进,捷达轰鸣着左盘右旋,我提心吊胆的听着不时传来石头击打车底的声音,在接近山顶的一处急弯处,因为积雪深而导致速度减慢,车终于停了下来,任由我使尽浑身解数,捷达怎么也不往上走了,不仅不走,每次重新启动之后,驱动轮在左右一阵乱滑之后,车子为重力所致,反而向一侧的崖边滑去,我一看大事不好,急忙拉住手制动,关掉发动机,挂上前进挡,而后下车迅即用石块塞在后轮下,制住车的后滑。
本文来自织梦
车门开处,我才真正领教了这雁北的风,不过一两分钟,我的脸颊就被冻得没有了知觉,耳边的风声发出的是从未听见过的怪吼,重新观察了一番,我决定发动车后向后倒车,只能一直退到有些沙石的路面上,争取给轮胎获得必要的摩擦力后,再重新向上行。往后倒车对我来说,不算难事,但是在这一失足必成千古恨的冰雪险路上连续盘旋向下倒车,却还真是第一回,这容不得半点疏忽。我撤去了轮后的石块,发动了车,挂上倒挡,因为这也应该能起到控制车速的作用,我心中默念着,愿革命前辈们保佑吧,就渐渐松开了手制动,车子随即向后滑去,我边打方向边缓慢而坚决的抬起了离合器,让发动机控制着车速向下倒去,在向下连续几个急弯后,终于在一段略微平缓的路面上发现了一段约有几米长的沙石车辙,那是因为这里正处在阳光下,我准确的将车停在了这段沙石车辙上,喘了口气,镇定了一下,我重新启动,这次我挂在一挡上,油门略大,再次向山顶冲去,一路不再犹豫,无论左弯右旋,还是打滑,我却不再减速,捷达轰鸣着坚决地向峰顶冲去,峰回路转,终于眼前一亮,两峰之间赫然一座残破的关城凸现在湛蓝湛蓝的天空背景上,我一踩油门,捷达终于奋力冲上了山顶。
本文来自织梦
下得车来,见那残破的关门坐西向东,上书写着“平型关”三个大字。更显雄关险峻。抬眼望只见碧空如洗,远处关山重重,山顶白雪皑皑,人鸟绝迹,只有呼啸的狂风在耳旁隆隆做响,因为空气洁净,天空展现出一种深邃的蓝色,一条土黄色的残垣从脚下沿着山势在衰草中蜿蜒逶迤,伸向无尽的远方,耳闻目睹,心中一股苍凉悲壮感油然而生。
本文来自织梦
俯瞰山下,旷野之中,一座孤城巍然耸立,我知道,那才是真正的平型关城。资料说,关城修筑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增修。关城呈正方形,周围九百余丈,南北各置一门,皆有瓮城,城墙高约三丈。城南岭上凡是高阜之处均设烽火台,城北有六郎城。相传为宋将杨延昭驻守之处,如今堡城残墙犹在。
本文来自织梦
因为山顶风太大,人都有些站立不稳,急匆匆拍完照片,我即迅速离开了,直奔那关城而去。
copyright dedecms
平型关名不虚传,高大的古城保存几乎完好,只是外墙的城砖所剩无几,只有几丈高的夯土层裸露在风雪中,北面的关城上长着一棵不知名的大树,巨大的树干上,却挂着一盏大红灯笼,也在寒风中摇晃着。在冬日枯黄的颜色中,显得特别扎眼。人来到古堡墙下,仰首张望,真觉时空倒转,古城墙默默地好象在向你诉说着它所经历的沧桑。找到一处入口,进入城中,街道狭窄曲折,房舍古旧,一片土黄色,或许是因为过年,也或许是天寒地冻风大,城中少见人迹,不知怎的,忽然想起电影《双旗镇刀客》中的景象来了。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因为时间紧张,下一站还要去闻名遐迩的塞北雄关雁门关,所以未能多逗留,走马观花开车绕行一周,就急急地又上了路。走了很远,忽而回头望去,平型关孤城危悬,仿佛也在向我道别,竟似有说不尽的凄凉。 本文来自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