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民间戏文中,动辄一开口就是“尊我主,万岁爷……”,甚至供上一块“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的牌位(直到1941年,江苏东台县的海边农村里,有的人家还。供着一个木头牌位,上面刻着双龙抢珠,并有一行字:当今皇上万岁万万岁。”见陈允豪《征途纪实》),以表示自己对皇帝的所谓耿耿忠心,就是明证。
本文摘自《一碗粥装得下半部历史》,作者:王春瑜,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万物有生必有死;死与生一样,不过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有两句古诗说:“神仙不死成何事,只向西风感慨多”,可见所谓神仙也者,也还不能例外。清人赵翼有两句诗,说得很直白:“古有长生今亦鬼,天如可上地无人。”显然,人不可能长生不老。那么,稽诸史册,那些身体特别健康的人海中的骄子,其长寿又能达到多大的限度呢?说法不一。什么“彭祖寿八百”之类,原属无稽之谈,不值一哂。明人谢肇淛谓:“人寿不过百岁,数之终也。故过百二十不死,谓之失归之妖。然汉窦公,年一百八十。晋赵逸,二百岁。元魏罗结,一百七岁,总三十六曹事,精爽不衰,至一百二十乃死。洛阳李元爽,年百三十六岁。钟离人顾思远,年一百十二岁,食兼于人,头有肉角。穰城有人二百四十岁,不复食谷,惟饮曾孙妇乳。荆州上津县人张元始,一百一十六岁,膂力过人,进食不异。范明友鲜卑奴,二百五十岁。……此皆正史所载。”据报载,今日之北欧,有活到二百岁以上的老人;察今知古。谢肇淛的上述长寿统计材料,不能目为虚妄。但是,正如曹孟德所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活到二百多岁,应当就是人生长度的极限,岂能永远健康?谁能活到百岁,就称得上是稠人中的“怪”杰,颇有点稀奇了。
考中国历代帝王,活到一百岁的,不但一个也没有,就是九十岁,也成了从来没有能够跨越的铁门槛。清代乾隆皇帝弘历,一生好自大,但看来他借以自鸣得意的一项资本,是在历代帝王的年寿中,独占鳌头,但也不过活了区区89岁。可笑的是,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没有一个皇帝不想活一万岁;兴师动众,求长生不死之药的秦始皇,更是其中的头号名人。从汉武帝起,“万岁”不但是皇帝的代名词,而且逐步成了专利品;这项专利品浸透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汁液,其神秘、虚幻的程度,成了人们诚惶诚恐不敢仰视的七重天上的奇葩。
这真是“斯亦奇矣”!但是,封建帝王,尽管无不标榜“敬天法祖”,以古为则,而考“万岁”一词之源,这些帝王却未必是“法祖”,倒是去古远矣。
宋人许观说:“万岁之称,不知始于何代,商周以来,不复可考。”这话并不确切。商代的甲骨文,因是刻在殷墟发掘出来的龟壳上,堪称信史。但现存箱满柜盈的大量甲骨文中,皆无“万岁”,亦无“万寿无疆”的记载。在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中,每见“眉寿无疆”“万年无疆”(与“万岁无疆”同义)并亦有“万寿”的记载。但是,它并不是专对天子的赞颂,而是一种行文款式,不妨称之为“金八股”,铸鼎者皆可用。诸如“眉寿周邦,是保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保永享”“乙公作万寿尊鼎,子孙孙永宝用之”。“唯黄孙子系君叔单自作鼎,其万年无疆,子子孙永保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显然,这里的“万年无疆”云云,不过是子孙常保,永远私有之意。这一信息,我们从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也不难窥知。固然《大雅·江汉》中有“天子万寿”语,表示了人们对天子“万寿”的祝福。但是,更广泛的意义,则不是这样。《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小雅·南有嘉鱼·崇丘》:“南山有台,北山有叶。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乐只君子,万寿无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无寿无疆,”《七月》中的“万寿无疆”,是描写年终时人们在村社的公堂中,举行欢庆的仪式后,举杯痛饮,发出兴高采烈的欢呼。至于后二首,无非是见兴比赋。所谓君子,朱熹谓:“指宾客也。”若然,这里的“万寿无期”“万寿无疆”,都是诗人对宾客的祝福语,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口头上的家常便饭。宋人高承说:“万岁,考古逮周,未有此礼。”这种看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从战国到汉武帝之前,“万岁”的字眼尽管也常常在帝王和臣民的口中出现,但其用意,可分为两类,大体上仍与古法相同。其一,是说死期。如:楚王游云梦,仰天而笑曰:“寡人万岁千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而进曰:“大王万岁千秋后,臣愿以身抵黄泉驱蝼蚁。”刘邦定都关中后,曾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又,“万岁之期,近慎朝暮”。颜师古注谓:“万岁之期,谓死也。”这就清楚地表明,不管是楚王的仰天大笑说“万岁千秋”也好,还是安陵君拍马有术所说的“大王万岁千秋后”也好,或者刘邦在深情眷恋故乡时所说的“万岁后”也好,都是表明“死后”的含意,这跟普通人称死,只能说卒、逝、谢世、蚤世、不讳、不禄、陨命、捐馆舍、弃堂帐、启手足之类比较起来,虽然显得有点特别,但与后来被神圣化了的“万岁”词意,毕竟还是大相径庭的。其二,是表示欢呼,与俄语中的“乌拉”颇相似。请看事实:蔺相如手捧稀世珍宝和氏壁“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盂尝君的门客冯驩焚券契的故事,是脍炙人口的。史载:冯驩至薛后,使吏招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因烧其券,民称万岁。”田单为了麻痹燕军,“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纪信为陷入项羽大军重重包围中的刘邦定计,跑到楚军中撒谎说:“‘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陆贾遵刘邦之命著成《新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汉九年,未央宫建成,刘邦“大朝诸侯,群臣置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置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凡此皆充分表明,从战国到汉初,人们虽常呼“万岁”,却并非专对帝王而呼;但有开心事,即作此欢呼,亦不过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