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陈明仁在战后说:“解放军方面炮火很猛烈,我在八年抗战之中,都不曾遇到这种局面。但是,炮火射击是分散的,而不是集中在突破点,对于我们危害不大,我的阵地也不曾受到严重的影响。”
起义后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的陈明仁将军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东北新闻网 作者:佚名 原题为:解放四平 令战神林彪心悸的一场血战
1947年夏天,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向国民党军发动了强劲的夏季攻势。经过两个阶段的猛烈攻击后,克城数十座,歼灭国民党军近4个师6万多人,可说所向披靡。在结束攻势前的最后一战中,林彪将目标锁定为四平城。
四平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十余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就成了军事战略要地。四平的兴起源于三次机会。在日俄战争前,四平只有7000余人,小集镇一座而已。由于俄国人在此开商埠,市区向东移了9里。
铁路畅通后,洮南、洮安一带的皮毛与辽河一带的谷物,在这里集散物流,商业逐渐发达,人口增至3万。日俄交战,俄军败北,日本人占领四平,商业更为发达繁荣,人口由3万增至6万。“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划区设四平省,此地为省会,于是,人口增至11万。四平的市区也随着形势及人口逐次扩张,在国共血战之前,已有南至北长达9里,东至西长达8里的面积,总共约近20平方公里。一条铁道贯通全城,把城区分为道东和道西。
对于林彪来说,四平城是他的一块心结。在一年多前,1946年4月至5月间,林彪曾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与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32天的血战。最后终于功亏一篑,伤亡近万人,弃城而去,成就了东北国军指挥官杜聿明的英名。
更让林彪耿耿于怀的是,四平败后,东北民主联军站脚不住,连连后退,竟被国民党军一直撵过了松花江,可说一溃千里。如果不是蒋介石判断错误,暂时满足了攻占江南之地,从而使共产党军队有了喘息之机,说不定林彪等人就会被撵到苏联去了。因此,林彪决心还以颜色,借大胜之机收复四平。
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民主联军1纵队全部、辽吉纵队(7纵)全部、6纵队17师附加东总直属炮兵5个营共7个师7万多兵力组成攻城集团,由1纵司令李天佑统一指挥。林彪则亲自指挥6个纵队加7个独立师共17个师的兵力进行阻援作战。
战前解放军估计四平守敌只有陈明仁指挥的71军不到2万人,以三倍以上优势兵力进行围攻,必是胜券在握。而实际上,四平守军是71军2个师加13军54师共3个正规师,再加上5个保安团以及公主岭保安大队的地方武装。
另外,战斗开始前,陈明仁将城内政府官员、警察、铁路警、兵站、医院、车站的公职人员加上逃进城内的外地保安队、还乡团全部编入部队,使作战人数达到了3.5万人之多,超出了解放军估计的近一倍。
四平守将国军中将兵团司令陈明仁可不是等闲之辈,他是黄埔一期学员,是林彪的一位师兄。当年黄埔军血战惠州时,他第一个奋勇登城。战后,蒋介石亲令陈明仁立于城墙之上,接受全军的敬礼。陈明仁一生别无他好,只痴迷于军事,因此熟读兵书,勇谋兼备。
在抗战中,陈明仁率军参加滇西反攻,与日军血战松山,得蒋介石亲令嘉奖,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此次孤军坚守四平,他已抱定了与全城共存亡的决心。
临战之前,陈明仁细致地视察了四平全城的地形。他发现,全城的沙俄时代的哥特式建筑和日本人的东洋建筑竟然是按照现代战争的防御要求来设计和建造的。大概是日本人当年为了对付俄国人把四平作为一个战争据点来进行建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