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行榜制作者武书连被指收取高校赞助,让高校排行榜这一被人追捧的事物遭受万众质疑。在这个风口浪尖,本来按照惯例应该按时发布的其他几家排行榜纷纷偃旗息鼓,希望避过这一风头。而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却联手搜狐社区发布了他们最新的大学排名,成为风波之后第一家“站”出来的国内排行榜。(《京华时报》6月16日)
我国从首次出现大学排行榜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的态度已从冲动转为相对理智。但是,高校排行榜命运多舛,经常受到质疑。各个高校对于排名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在众多排行榜中,高校的排名经常发生变化,并且,各个排行榜的制作高校都能在榜单中占据一个比较有利的位置。如上海交大的排行榜中,该校的排名就比较靠前。
这次,也不例外。在人大版排行榜中,人大在该榜中名列第4,远远高于该校在其他排行榜上的名次。与之相对应的,一些理工类院校排名却有所下降。对此,有关人士指出,榜内很多文科高校的名次都有提升。换句话说,人大排名的提升不是个案,是和其他文科高校一起“进步”的。
为什么排行榜的制作高校总能以适当的理由,让自身的排名靠前呢?如果大学排行榜成了一种“按需索取”的工具,成了一种自娱的游戏,我们还需要这种排行榜吗?当一个充满了潜规则的大学排行榜,甚至是一个“注水”的排行榜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应该如何面对呢?
通过对大学排行榜的观察,可以看到,当前的大学排名缺乏一个社会能接受的教育评价理论的支持和经过实证检验的评价指标体系。甚至,在目前大学排名缺乏系统配套的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处在高等教育场域中的一些大学为了取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好的名次,很可能会做一些或明或暗的活动,请求权势的游说,直接、间接参与评估活动,以各种途径影响排名过程,从而使排名有利于自己。各大学内部也可能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玩弄数字游戏,想方设法提高与指标有关的数字。加上社会缺乏对排名评价机构的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监督,使其难以避免评价动机的歪曲、评价行为的偏离。
大学排名是高等教育评估的一个新的手段,在英国、美国大学排名是一种普遍的做法。大学排行榜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原因在于它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如此一来,笔者以为,理性对待大学排行榜是摆在公众面前的一道社会课题。大学要客观清醒地看待排名,既要积极参与,也要对“注水”的排行榜大声说“不”。同时,大学排行榜制定者理应下工夫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否则就是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大学排名的积极作用不容否认,但要看到,我国的大学排名刚刚起步,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科学性。因此,防止大学排行榜沦为“按需索取”的自娱游戏就成为一道社会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