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马宇:我国外资企业总体运营良好
|
|
时间:2009-06-01 |
|
吸收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30年来,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发展,规模逐步扩大,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前,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马宇就此相关话题接受了本报专访。
我国仍需积极利用外资
问:新的形势下,应如何对待外资?如何更好的引导、发挥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马宇:如何看待“外商投资的抑制效应”?我认为,是否抑制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取决于基本的市场规模。如果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且产品层次很丰富,这种市场就不会被外资独占,会给其他企业创造入门的机会,入门后,进了第一层就可进第二层,逐步递进。
第二,产品的替代性。有些产品,如碳酸饮料,确实容易形成寡头垄断,全世界就两家。但是有可替代产品的行业形成的垄断不叫垄断。绝大多数产品是不具备这个特点的,所以没必要担心垄断。
第三,市场主体。本地企业是否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很重要。对中国民企而言,只要给空间,没有发展不起来的。
第四,有法律政策和政府管理等多方面规制。外商投资给市场竞争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完全可以通过有效规制来降低乃至消除。
所以,中国不用害怕外商投资的抑制效应。
在新形势下,只有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外资。更大程度的开放,才会提高外商投资进入的门槛,使其不得不引入先进技术和加强研发,从而达到“限制和鼓励”的双重目标。就我国外商投资政策取向而言,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仍是必须关注的,尤其是重要服务业行业。同时,配合贸易政策调整、投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需要,放松外商投资的股权限制和投资管制;配合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开放,推进新的吸收外商投资方式;加大落后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调整外商投资区域结构。总之,以开放来引导外商投资投向,以竞争政策来规范外商投资,以外资政策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等目标的实现。
吸收外资经历四个阶段
问: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30年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马宇:我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5年。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与此同时,吸收外商投资正式起步。
第二阶段是1986年—1991年,外商投资制造业有了较快发展。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鼓励外商投资技术先进和产品出口项目。1988年国务院又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批准海南建省并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决定开放上海浦东。在此期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5706家,实际使用外资190亿美元,年均35亿美元。
第三阶段是1992年—2001年。在此阶段,区域开放由沿海向内陆省市扩展,中国利用外资步入高速发展期。外商投资从一般简单加工扩展到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大幅度增加,中西部地区利用外商投资也有了较快的发展。1992年当年合同外资金额超过前13年总和。这9年年均利用外资金额达到359亿美元,是第二阶段的10倍。
第四阶段是2002年至今。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转变为全方位的开放、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自1992年起,我国已连续16年成为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外资带来“鲶鱼效应”
问: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如何?外资给我国到底带来哪些影响?
马宇:截至目前,约占全国企业总数3%的31万家现存外商投资企业总体运营情况良好,1990年以来其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税收、银行结售汇顺差值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总量,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增量中所占比重稳步提高。
从中国资本构成看,外资占比不大,但是它的多方面作用,不是用其比重能够反映出来的。
首先,引进外资加速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成长。
其次是带来了管理等制度要素。外企的进入,告诉国内企业市场化的企业应该是公司制,有董事会、现代企业治理架构等。国内企业也学到了在市场的条件下去经营管理企业。在宏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是带来了现代企业的经营意识,如品牌、营销等。
四是带来了外汇和资本。开放初期我国既缺外汇又缺资本,外商投资是很重要的弥补。
五是带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
六是外资在中国,培养了从管理人员到技术人员、普通员工、产业工人,从高层到低层各类人才,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
七是外商投资促进了竞争,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引进外资就像一个支点,它“撬动”的是中国大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