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立足特色的分级展示为基础;
以多层渗透的优势资源为依托;
以精细完善的专业咨询为保障;
以创新的整合传播方式为带动;
打造“立足特色、名满天下”
的特色扬名系统! |
|
|
|
|
|
|
从政党制与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谈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
|
时间:2009-10-11 |
|
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维为
编者按:究竟什么是民主?政党制度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国走一条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合理性在哪里?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探索出一个民主政治改革的基本思路?就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重大话题,记者采访了张维为。
受访者:著名政治学者、瑞士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维为。
精彩观点:
●把民主简化为“程序民主”其实是对民主的异化,在非西方国家的实践中成功率极低,因为他们没有西方“程序民主”所需要的政治文化和传统土壤。我认为民主应该是“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的结合,但首先是“实质民主”,即体现民主的内容及其所要服务的价值。
●光说“民主是个好东西”我看不够全面,这就象说汽车是个好东西,因为汽车比马车跑得快,谁都懂这个道理,但我们还要了解道路的状况,泥泞的小路汽车就没法开。所以“民主是个好东西”后面还应加上一句“优质民主才是真正的好东西”,这样我们对民主的认识才能变得更为深入和全面。
●一般认为,中国属于社会共识比较容易形成的社会,这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长处。一个容易形成共识的社会,是成熟的社会,没有必要为了所谓‘民主’,去人为地强化对立。自然形成的共识文化是非常宝贵的政治资源,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协商民主的道路,对中国更有意义。
●中国模式给解决世界难题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范式,因为我们比较好地回应了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根本性的挑战。
●从“内容”和“结果”出发,可以为我们探索民主的“形式”和“程序”创造巨大的空间。这个观点对于只强调“程序正确”的西方话语是一种颠覆,这种颠覆也实在很有必要。
政党制与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把采用西方政治模式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希望到失望的国家,如菲律宾、泰国、蒙古、巴基斯坦、孟加拉、马达加斯加、黎巴嫩等;另一类是从希望到绝望的国家,如海地、肯尼亚、刚果民主共和国、伊拉克等。纵观整个第三世界,我找不到一个能够通过西方政治模式而能够有效地消除腐败并实现现代化的例子,而采用西方政治模式导致了动乱甚至内战的例子举不胜举。
西方多党制强化了部落冲突,导致分裂、杀戮
出现这样的结局有诸多原因,比方说,西方实行多党制的前提是他们已经大都形成了“民族国家”,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原因都不是“民族国家”,非洲大部分国家至今甚至还是部落国家,即人民对自己部落的认同普遍高于对自己国家的认同,而多党制的直接结果就是强化了部落冲突、导致族群更大的分裂,甚至杀戮。
西方多党制是社会多元利益博弈的结果
西方多党制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社会存有多元的利益,这些利益应该通过不同的政党来代表,然后互相竞争和博弈。这种强调不同利益的差异和斗争的西方模式,在发展中国家成功率极低,因为这种模式所需要的法治传统、游戏规则、庞大的中产阶级、比较宽容的政治文化等条件,在发展中国家基本不存在,所以这种斗争哲学带来的更可能是社会分裂和冲突。中国文化强调不同利益的和谐、融合、共生,我看这些理念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盲目采用西方制度,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结果后患无穷,整个社会都可能陷入永无休止的党争和内耗,而西方一定只支持他亲睐的那个党,只要这个党不上台,你就不是民主国家。这种干预将导致你的国家永无安宁之日,现代化事业化为乌有。
中国自然形成的共识文化是好民主的基础
在民主建设的问题上,中国一定要超越西方的僵化思维。我在《中国触动全球》一书中曾这样说,“一般认为,中国属于社会共识比较容易形成的社会,这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长处。一个容易形成共识的社会,是成熟的社会,没有必要为了所谓‘民主’,去人为地强化对立。自然形成的共识文化是非常宝贵的政治资源,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协商民主的道路,对中国更有意义。那种认为搞民主就要学美国,就要搞党派对立,就要为反对而反对,就要你死我活,是非常片面的,甚至是愚蠢的。能够形成共识的民主是好民主,能够形成共识的社会是好社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