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喜人成就的同时,我国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扩大的迹象。在这一过程中,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相应变化趋势。2007年,居民消费需求占我国GDP的36%,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数据为60%至70%。国内消费需求还未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手段,消费不振问题正日益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消费需求不足与贫富差距之间存在相对应的关系,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一般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既定财富规模条件下,分配越均等,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大。收入差距过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消费需求不可能保持上升。贫富差距扩大,正是内需不足的关键原因之所在。
事实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收入高的个人、家庭总是比收入低的更倾向于将收入中更多的部分用于储蓄。如果此时产品创新较多,投资机会较多,那么因分配问题而产生的消费需求不足还可能被部分抵消。但如果产品创新不足或市场环境不良,则消费需求不足就很难得到解决。因此,在同样的社会财富状况下,分配不均的社会比分配平均的社会储蓄更多、消费更少。
具体来说,众所周知,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的需求对象、需求层次是不同的。富人有消费能力,但对于品种单一、技术水平较低的一般产品,该拥有的早已拥有,没有特别的需求和愿望,不会产生现实的有效需求。此时,要么进行投机,在缺乏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催生股市、房地产泡沫;要么就可能挥金如土,进行奢侈消费,带来资源浪费。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尽管有着强烈的需求和愿望,但可支付能力有限,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很难形成现实的有效需求。
某种意义上,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就是这一双重约束的结果。一方面,近年来美国的技术创新相对较少,资本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另一方面,西方主要大国都存在社会财富占有不均的现象,穷人的“过度需求”成为虚假需求。这两方面的因素同时作用,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影响的全面扩散和蔓延。
当然,就我国情况来说,除贫富差距因素外,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还有很多。一方面,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需求刺激政策未能相应带动私人投资的发展;另一方面,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收入偏低,负担较重,严重制约了消费信心。此外,技术创新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面,美国是47.7%,我国只有28.7%,甚至还低于发展中国家35%的平均水平;而在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需求的转化率上,美国有80%以上,我国只有20%。新产品无法及时推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欲望。
因此,要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关键是完善经济发展结构和收入分配体制。
1.财政政策应引导产业结构在地区之间的梯度转移。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不仅不符合生产要素禀赋决定的分工要求,不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劳动者就地就业,不利于地方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全面提高,进而会抑制二三线城市或区域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要积极鼓励产业发展和转移,提升全体消费者对一般产品的需求。而在市场环境和消费氛围较好的地区,有必要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生产新型、附加值高和多样化的产品,满足居民多样、多层次需求。
2.切实全面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一方面,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实现农地集约化、农业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从而有效提高种田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对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或无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一定也不可能让他们全部涌向城市,走出一条农村工业化道路也是可以的。通过农村工业化,吸收农村劳动力在家就业,就能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并改变我国农村面貌,开发农村市场。此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蓝图,还能给城市富余资本提供新的投资方向,并能吸纳一大部分知识和技术人才进入到农业领域实现就业,真可谓一举多得。
3.建立覆盖面更广更实的社保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在医疗保障取得突破的同时,还应在社会养老、失业以及住房等方面,建立覆盖面更广、效果更实在的保障制度。另外,处理好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工作人员等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问题,切实增加居民特别是城市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也有必要抓紧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