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热了三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完成了从接待事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
改革开放前,山西旅游业以完成外事接待任务为主。1958年中国国际旅行社太原分社成立是山西旅游事业起步的标志。1977年,太原、大同两市正式对外开放,1979年两市共接待国外游客2.1万人次。我省国内旅游业始于1980年,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开始于1985年,出国(境)旅游起步较晚,始于1992年。
旅游经济的名词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旅游业真正作为产业来办”,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后续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进入新世纪,全省旅游产业始终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增长,增幅位居全国前列。
60年的发展,山西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全省海外旅游接待量首次突破90万人次大关,全省旅游总收入739.32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0.7%,居全国第14位;旅游产业拉动就业198.6万人。截至目前,全省有各类旅游经营单位6790个,旅游景区(点)632处,对外开放220处。世界遗产3处,A级以上旅游景区67家,各类接待设施3998个,其中星级饭店335家。
出境游:世界触手可及
60年来,随着国门的开放,国家出入境管理政策变得宽松,老百姓的“皮夹子”越来越鼓,从前和登月球一样遥不可及的出境、出国,现在变得越来越简单、方便。
省外事(侨务)办公室的一位处长说二三十年前,出国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一些有海外关系的市民,能够想方设法去一趟香港、澳门,那已经是一件能够在生活圈子里大大炫耀的事情了。那时,办理港澳通行证的手续十分繁琐,除了要有户口簿、身份证,还要有单位证明,并经过派出所、街道审查盖章,才能到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正式办证。这一圈跑下来没有五六十天办不了。那时去香港是有配额的,如果超标了,再急的事情也只能等下一批。赴港旅游在当时是“贵族式旅游”,不仅办证难度大,而且报价昂贵,一般都要在七八千元。
老于还记得20年前首次去香港的情景,当时他去香港探望多年不见的姑妈,让远亲近邻羡慕不已,纷纷托他捎带点“香港货”。那时,买得最多的除了衣服,恐怕要数黄金、香烟之类。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港澳旅游渐热,随着近年来赴港澳手续的简化,赴港澳旅游的群体越来越平民化。如今,衣服、黄金、香烟“老三样”商品已悄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最新款的相机、笔记本电脑以及高档化妆品、钻石等商品。
老齐上世纪末曾跟团去过新马泰旅游,那时,为了省钱,他和团里其他团员一样,大包小包带了许多方便面、面包、饼干、榨菜等食品,弄得境外导游很不理解。尽管出境前进行了培训,但是,团队还是出了一些洋相,住进泰国一家四星酒店,几个团员不会使用房间淋浴设备,有几个成员的嗓门还蛮大,嚷得饭店其他客人侧目;到了新加坡,有位成员随地吐痰,被执法人员逮个正着,罚款人民币3000多元,交罚款的时候,同团人直叹:“心疼啊!”
山西商务国旅总经理贺志勇说,出境旅游刚刚兴起的时候,许多游客文明素质比较差。在穿着方面,有的人穿西装打领带却脚穿球鞋,有的人西装里面的衬衣下摆不穿在裤子里面,有的人衣服袖口的商标不剪掉,大摇大摆,招摇过市。在言行举止方面,有的人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旁若无人,有的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有的人吃自助餐时乱取乱扔,极度浪费。这些表现极大地损害了内地游客的形象,常常招来境外人士的侧目。而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进步了,内地游客的文明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在港澳和国际上的地位也显著提高。
近两年,我省游客出境游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正从走马观花的多国游,渐渐朝着深度游、主题游等发展,“慢游”的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游客所接受。例如,开放最早的旅游目的地,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已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观光线路转向以海岛游为代表的多元化旅游。经济发展让中国人“看世界”的脚步越走越远,世界,真的变得触手可及。
从“陌生词语”到“生活元素”
说到旅游,年逾七旬的姜老太太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最初听到旅游这个词,是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儿子第一次去北京,在北京天安门、长城照了几张照片,回来被邻居、同学羡慕的不得了。后来,有了黄金周,那可真不得了,天南海北的旅游成了家常便饭。有一年,孩子们带我去上海、南京转了转,到处都是人。我的感觉就是,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在‘玩’上舍得花钱了。这在20年前,可是不敢想的。”
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还不知道旅游为何物。当时,很多人把旅游局误解为邮局,对于旅行社,有人甚至以为是开旅店。省城一家旅行社的武经理说上世纪80年代以前,山西人还没有“旅游”的概念,上世纪80年代末,人们才开始有了旅游的意识,国内游才逐渐兴起并日益红火起来。那时,旅游对于普通老百姓还是奢侈品。近10年来,特别是在国家实施黄金周制度后,旅游这个奢侈品渐渐走进百姓生活。武经理说以前人们旅游的观念,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看最多的景点,旅游类似于急行军,游客游玩一天常常是累得“半死”,最大的收获就是在景点照的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记得曾带过一个团,太原出发游西安、桂林、昆明、成都,全程22天火车硬座,每程火车都是一段难熬的旅程,那时,能钻到座位底下睡一觉都是很幸福的事。如今,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了变化,旅游成了“享受世界”的历程,出行更多地选择了休闲度假式游览,旅游的目的正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
在媒体工作的小冯去年9月与“驴友”们去了趟湘西凤凰,在江边的吊脚楼住了10天,吃饭、喝茶、晒太阳、发呆、和当地人闲聊……整个行程花了不到3000元,却让小冯“乐不思蜀”。小冯说,之所以爱上这种“懒散”的旅游方式,是因为它能让心情完全放松,达到既能真正休闲度假,又能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
目前,这种以旅游享受生活的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都市年轻人的追捧,他们不在乎出去游了哪些景点,而更加强调休息和放松的质量。省旅游局市场处负责人吴雪陶表示,在旅游业迅猛发展进程中,旅游的休闲性和求异性已经成为人们旅游的重要内容。对很多人来说,旅游是用来调剂紧张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在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中,人们得到了真正的休息和享受。
一座山富了一方百姓
兴地村位于绵山脚下。村民温建亮在1995年绵山开发旅游之后的14年间,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增长了“一大截”:全家4口人年均收入由1995年的4000元增长到4万余元,他和儿子也由农民变成了绵山旅游公司的职工,家里3亩半地租给别人耕种,3间土窑洞变成了360平方米的6间瓦房。他说,现在过得比城里人还“滋润”。
温建亮一家的变化只是绵山旅游开发受益群体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介休绵山开发旅游14年来,周边11个行政村的村民都尝到了甜头。南槐志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宝说:“过去村里很穷,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绵山开发旅游以来,不仅修好了旅游公路,村里还开了石料厂、农副产品加工厂、洗漱用品加工厂,现在村里没有闲人,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300元。”冀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金锁认为,绵山开发,不仅让当地的百姓富了,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他们与世界的距离,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绵山的旅游开发带动了介休市经济转型发展。现在,仅以绵山旅游为主营业务的出租车就超过200辆,而1995年时,全市出租车总量刚刚过百。桂都大酒店总经理刘彦兵作为绵山旅游的直接受益者,感受更为深刻。他说,是旅游,给他们这些买卖人带来了更多的财富。
一座山的旅游开发,改变了一群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一座城市的面貌。旅游,给这一方水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名导游的从业感受
“嘎妈拉姆”是一名有着20年旅游从业经验的导游,嘎妈拉姆是其网名。他在博客中谈了20年来,山西旅游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说,1989年他从当时太原市惟一的一所旅游学校毕业,想找一份旅行社的工作,可当时全市只有五六家旅行社。而现在太原市除有专门的旅游学校、旅游学院外,好多大中专学校都设立了旅游系,两年前太原市旅行社数量已经超过300家了。旅游企业增多了,旅游业的活力也大大增强。
他认为,旅游业的第二大变化是交通工具的改善。由绿皮火车到动车组,由经常开锅的大黄海到如今航空座椅、空调、外置行李舱等设施齐备的豪华旅游车,原来出门首选火车,而今大多数客人会选择飞机。交通工具的改善,让旅游变得更方便、快捷、舒适。嘎妈拉姆说,上世纪90年代初山西还没有一条高速路,从省城太原到五台山旅游线路规划是3日游,路是一条省级公路,到处坑坑洼洼。现在,山西的高速路在不断延伸,为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住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嘎妈拉姆说,以五台山为例,20年前,那里只有几家旅馆,且破旧不堪,谈不上有什么设施,而今各类型的酒店、客栈、四合院、小二楼、五星级大酒店越来越多,给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嘎妈拉姆说,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在过去的20年间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旅游人,他相信旅游这个充满阳光的行业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