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还记得去年初请汪玉奇、李建德两先生评点2002年江西经济,一位大气干云,激情生猛———《出门俱是看花人》;一位不动声色,洞若观火———《远未进入倒计时》。两者各有千秋,又珠联璧合,使一个神采奕奕、汗光腾腾却又不无忧虑的江西定格在中国2002年的时空里……
转眼间,春发,夏繁,秋深,冬凋,在这块土地上季节肆无忌惮地流转,尤其在春日与秋天的短暂上,我们几乎能够听到它得意的微笑。岁月快得如偷袭的敌人,总让我们猝不及防!
也许正是为了不被时间的汪洋所湮没,人类才总是想在岛屿般的各种编年史里用文字抓住自己的踪迹,以梳理自己想做、能做和已做的,又在这三者的梳理中判析出各自的成功、遗憾以及总会有的太多的无奈……如何描绘2003年的江西经济呢?倘若说去年两文都是学者视野,不过手法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此次我想从政府与学界的两方面视角去描述。前者,自当是高屋建瓴,纲举目张,恰似站在庐山含鄱口纵览烟雨楼台,平畴绿野;后者多半探幽入深,激浊扬清,如走庐山锦绣谷看危岩高低,修林明暗。两者的互为参照当然更全面,但更重要的是———
只有更多地让民间参与政绩评价,并由衷地承认公众其实是政府、官员政绩的惟一评判者,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这正是去年年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郑重提出的。无疑,在民间话语中,首先应推崇与重视的是专家、学者视角。
去年第四季度,我应邀开了几个政府部门的座谈会,饶有兴味地听了几位省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讲话。根据自己的记录又考虑本观察特点,在保留其主要内容及精神的前提下作了某些剪辑,故不署名,合编为本期的观察,特此说明,并祈希见谅。
一
现在依靠江西的经济总量来带动是不可能的,数据是很现实的……这些数字是直言不讳且赤裸裸的———从长江到赣江,由太湖到鄱阳湖,有些事情是没办法比较的。
要想把经济搞上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什么是增长极?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空间和领域就是我们的增长极。
江西现在的发展形势是很好的,但是下一步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问题,江西省的开放型经济如何做大做强?
新一届省委提出江西要在中部地区崛起,我考虑最多的问题是江西如何实现崛起。我们要对三个方面的问题认识十分清楚:
第一,现在依靠江西的经济总量来带动是不可能的,数据是很现实的。江西全省2002年的经济总量是2465亿元,安徽是3521亿,湖南是4340亿,湖北是4987亿,浙江是7670亿元,而江苏是我们的4.3倍,广东是我们的5倍,这些数字是直言不讳且赤裸裸的——从长江到赣江,由太湖到鄱阳湖,有些事情是没办法比较的,像苏州市去年一年的财政收入是290多亿,我们全省的财政收入不过234亿,而江阴一个县级市的年财政收入就是58亿。所以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清楚,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既要有信心,不能妄自菲薄,又不能说大话,光喊“崛起”而没有明确的思路、实在的措施那是不行的,“崛起”要通过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来实现。
第二,各地的党政领导干部要学会抓增长极。我感觉一个地方尤其是像江西这样的地方,面对4200多万人口和16.7万平方公里土地,要想把经济搞上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抓住主要问题。什么是增长极?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空间和领域就是我们的增长极,这不是一个增长点,过去很小的东西可能现在迅速变大了,这就是增长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增长极,毫无疑问有这么几个———工业园区。以工业园区为标志的开放性经济在新加坡、苏州都发展得很成功。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加工经济,而90年代层次更高、水平更高、理念更高的开放性经济是以长三角工业园区经济为标志。
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江西现在主要通过南昌、九江、赣州三地形成中心城市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有些地方的条件也可以,但给他们指出来以后没能发生“化学反应”,有些人就是守着自己的优势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就没办法了。
发展民营经济。温州发展了二十几年,已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家,假如江西在五至十年能够形成温州这样的气候,那肯定会成为一个增长极。我在南昌搞过几次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感觉有胆识、有眼光的人还是不多,不像江浙的一些企业家总是想着自己怎么成为全省、全国的行业老大,最后冲到全世界当老大。江西在这方面的落差还比较大,满足于现在自己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宁肯当鸡头,不愿当凤尾。实际上经济发展的形势是很快的,现在的情形与八九十年代已经大不一样了,真的是时势造英雄。谁能适应不同形势的特点,抢先把握市场机遇,谁就能发展得更好。现在已经进入规模经济时代,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企业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江西的支柱产业主要有六个:一是汽车,二是航空机械,三是电子,四是以中成药为标志的生物工程,五是食品和食品加工,六是建材化工。每一个产业都要有核心企业,确定了目标就要有具体的措施跟上去。我历来认为,一个地方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
以房地产、旅游业为主的城市新型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增长极。过去江西的第三产业发展更滞后,如果这一块上不去,那就谈不上经济繁荣。
江西的基数很低,看起来这两年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很大,等不得你慢慢地来。
我们对江西当今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要有准确、清醒的判断,有了这些判断,我们就会有一个正确的策略。
第三,要清楚江西现在面临最好的机遇。为什么说我们现在面临最好的机遇?首先,十六大以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产生,说明政治上是稳定的,政治文明已经形成。我对十六大以后中国的评价是开放中的开放,开明中的开明,稳定中的稳定。其次,中央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定的货币政策,说明政策也是稳健的。再有中央决定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么大的市场蕴藏着多少市场机遇,仅开发大西北就要几千个亿。
还有,企业竞争的生死存亡规律决定了沿海加工业一定要实现梯度转移,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加工企业在当地的利润只有3%,如果继续做下去,那很有可能被别人吃掉,不转移不行了,而我们这里的劳动力、水电等成本很低。现在国与国之间的交通很方便,资讯业的发达已经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一些跨国公司立足于全球进行整合,将全球的生产要素、技术、人才都为己所用。只要我们工作做到位,不但沿海企业,就是跨国公司也可能投资江西或落户江西,这并不是我们分析出来的,而是这个规律决定的。我们应该很好地承接这些产业的转移。
现在江西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是热的越来越热,冷的越来越冷。热的地方,一个工业园区多达二百来个客商去投资,少的则只有两三个。有一些条件非常好的地方,开会的时候热热闹闹,来的人也不少,后面就没有声音了,实际到位的资金估计也不会有多少。大家在2001年的水平都是在一个起跑线,而现在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迅速上去了,有的还没有明显变化,这就是工作作风和观念不一样。应该说现在大家对招商引资的重要性、必要性都很清楚了,为什么在现实工作中差距会越拉越大,而且以后还会拉大,这就能看出干部的水平、能力问题。对此,不采取坚决措施是不行的。江西的基数很低,看起来这两年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很大,等不得你慢慢地来。我们一定要通过更开放、更有力的措施来推动各项工作。
我们对江西当今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要有准确、清醒的判断:
一是江西现在已不同于两年前,各方面事业有了很大的推进,在国内有了一定的美誉度。
二是全省各地的水平参差不齐,差距正在迅速拉开。三是省内大部分地区经济还处在初放型阶段,规模比较大、水平比较高的项目几乎没有。
有了这些判断,我们就会有一个正确的策略。江西要实现崛起靠什么来带动?我们现在主要是抓现的、上快的、瞄准后劲大的。既要有全局的考虑,在实施过程中又要一步步地抓住。我比较提倡系统工程,用系统的办法研究,对具体的重点项目用抓工程的办法做,定期分段完成几件事情。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江西的崛起首先要靠江西各级干部精神面貌的崛起,人的问题不解决好,很多工作是没办法推动的,即使做了工作效果也不会很好。
二
江西的经济没有过热,我们应该继续干下去,不仅没有过热,而且还要继续化冰。江西的招商引资不仅不能降温,而且还要添柴。
江西似乎总有这么几种人,一种人是听到问题就兴风作浪,一种人是犹豫彷徨,还有一种人是见风使舵。在有些人犹豫彷徨的时候,我们应该非常坚定、非常理性地推进大开放,推进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最近一段时期,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我一直在思考这么两个大问题:
一是对江西在运行过程中几个基本的问题应该怎么看?二是最近一段时期中国在经济领域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我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首先谈一谈江西在运行过程中几个基本的问题,第一,江西的经济是不是过热?第二,江西工业园区的发展是不是应该刹车?第三,招商引资的力度是不是应该适当地减缓或者降温?这是当前江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统一的思想和认识。
从事经济工作不仅仅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我们的决策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在中国的经济领域目前正在发生巨变的时候,我们只有不犹豫、不彷徨,坚定信念,才可能把江西的经济真正搞上去,因此需要我们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需要旗帜鲜明地亮明我们的观点。
最近召开了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会议、各地工业园区主任学习班、金融形势分析会,我在这三个会议上都谈到了对这三个问题的基本认识。
得出的结论之一是江西的经济没有过热,我们应该继续干下去,不仅没有过热,而且还要继续化冰。
结论之二是江西的工业园区建设不仅不能刹车,而且还要继续踩油门。
结论之三是江西的招商引资不仅不能降温,而且还要添柴,对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
这里不妨给大家举一个例子,2003年江西1-10月份的引资增长了63%,看起来似乎比较高。但从投资增长曲线上来看,以1999年以来的变化进行对比,1999年的增幅是8.1%,2000年是11.5%,2001是12.5%,2002年是40%,这个增幅看起来很迅猛,但把每年的投资总量加起来一算,1999年-2002的投资总量才2623亿,平均每年只有655亿。作为华东地区国土面积最大的省份,655亿的投资显然是不够的,这几年的强力拉动仅仅弥补了前几年投资不足的缺口,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
再比如物价问题,以1999年至2002年为例,除了2002年与上年相比较是增长了0.2个百分点以外,前四年是累计降了6.3个百分点,2002年根本没有弥补前几年的缺口,我们现在仍然是生活在通货紧缩、物价持续低迷的阴影之中。
再来看江西的金融问题,2001年江西贷款营销是144亿,2002年是244亿,2003年1—10月份是404亿,按照余额来讲是增长了18.6%,似乎比较高,但把前几年的数字累计起来和货币投放的情况综合在一起分析,我们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江西历来是每当国家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大投放,但是2003年1—10月份江西的货币回笼218亿,与上年同比货币回笼的幅度只降了3.1个百分点,因此从根本上讲,江西还是一个货币回笼地区,我们投放的主要区域只是产粮区。只要稍有经济学常识、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货币投放还没有发生变化,怎么能够得出整个江西经济过热的结论呢?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按照省委的既定的目标走下去。
江西似乎总有这么几种人,一种人是听到问题就兴风作浪,一种人是犹豫彷徨,还有一种人是见风使舵。经过这样的分析,在有些人犹豫彷徨的时候,我们应该非常坚定、非常理性地推进大开放,推进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领域正在发生的三件大事,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修通以后,江西将会恢复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南北大通道的历史地位,如果我们站在这样的角度来考虑江西的经济,它不但连通了长三角和珠三角,还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
中国经济领域正在发生的三件大事,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产生长远的影响。
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会议决定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如果确实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对中国未来二十年的经济形态、经济结构会有一个极大的影响。
第二件事情就是开始整顿以耕地出让为代表的目前在经济生活中不太正常的现象,土地的收紧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有一个风向标式的影响。
第三件事情就是2003年6月下旬中国内地与港澳经济的密切合作有了一个制度上的安排,出台了CEPA。
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需要进行重大选择的关头,实际上就是需要进行一场新的制度和机制革命。
CEPA的签署,及去年7月1日以后中央调整港澳事务管理领导班子的举动,让我感觉有一个新的重要制度安排的信号就发出在珠三角。
长期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有几个大问题,一是关税壁垒,二是金融管制,三是出入境人员的流动,四是文化方面的问题。
为此,中国首先是与东盟签订了一个协议,打破了关税壁垒,第一次在中国的境外实行了263种商品的零关税,这对香港工业具有非凡的意义,可能意味着推动香港本地的高附加值制造业飞速发展。因为实行零关税的263种产品必须注明产地是香港,虽然香港的劳动力价格比较高,但是它有比较优良的人力资源、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基础设施、灵敏的信息网络、高效的金融体系、密切的国际联系,这些优势完全可以弥补香港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换句话说,实行零关税后,整个商务的综合成本一定会大幅度下降,这就给珠三角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空间。
其次是广东、北京、上海等几个地方取得了凭身份证出入港澳地区的自由权,这打破了多年以来中国在出入境问题上的旧制度,日后必将形成一个历史性的冲击。
第三是不久前宣布了在港澳地区实行人民币兑换、存款及使用银行卡。在最为敏感的金融管制方面实行了历史性的突破。现在实际上在境外的人民币估计达到了1000亿,在香港地区大概有500-700亿人民币,在东南亚等沿边国家大概有200-300亿。如果这样做下来,这就第一次使得人民币在境外有了兑换和流通的范围,虽然范围很小,但毕竟走出去了,就像一辆车一旦上了高速公路的轨道,你是停下不来的。
我们可能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对此还没有时间坐下来仔细地研究,但我们要敏锐地意识到这次中央政府在关税壁垒、金融管制、出入境人员的流动三大问题上在香港重新进行新制度的探索,是中央在进行又一次改革的试验。
如果我们进行深度比较,我个人认为珠三角这次面临的机遇比长三角还要大,长三角所得到的机遇是内生性的机遇,是在自己的内部进行整合。而珠三角这次的机遇,是中央政府从中国经济体制上进行新一轮的探索,是内部与外部的整合,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现在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从这个层次来认识这个问题,这次改革的试验,其意义绝不亚于当年农村的“包产到户”,也绝不亚于当年建立深圳特区,因为过去的很多旧框框被打破了。
江西的经济就是一个边缘化、混合型经济,江西的经济一定是一个被蚕食、被分割的经济,因为长三角、珠三角都要辐射江西。我对105国道的车流量进行过统计,每昼夜的车流量是15000辆,其中70%是货车,而货车中又有80%以上是载重货车。京九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修通以后,江西将会恢复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南北大通道的历史地位,这条大干道东移了300公里,又回归到九江———南昌———赣州一线,而后进入广东。如果我们站在这样的角度来考虑江西的经济,它不但连通了长三角和珠三角,还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
这两大经济区有着很明显的差异:珠三角经济基本上是一个封闭内生性经济,行政区划内的一种经济形态;长三角经济则是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行政区划的区域性经济,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经济形态,两者内在的变量不同。
但从更大的范围来看,长三角的经济又是中国内部的内生性经济,珠三角在打通港澳以后,则又成了具有一定外向意义的经济,是打破行政区划乃至社会制度的经济。两者第一个变量不同,但进行不同的整合以后,会产生第二个变量,生命力也不同。
我们研讨“泛珠三角与江西经济合作”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到新制度安排的这个信号。我们必须紧紧抓住长三角和珠三角各自发展的机遇,做好江西自己的事情,将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文化的整合带很可能出在江西。那整个江西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共和国的贡献,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广东的同志说,泛珠三角经济圈拉上的基本上都是穷兄弟,是穷人间的整合。按照经济学的理论,穷者与穷者结合会更穷。因此泛珠三角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一个梯度,要考虑周边地区对你更大的意义是什么。比如说,如果打通了江西,对广东的意义是不可限量的,因为打通了江西就打通了华中。整个长江水系有九大湖泊,现在真正能够通江达海的只有洞庭湖、鄱阳湖等三个湖泊,其他全部变成绿洲。我们现在的通江能力是多少呢?现在从九江至南昌可以走1000吨位的船,到吉安走500吨位的船,以后可以到1000吨位,现在到赣州还只能走100—500吨位的船。珠江流域与赣江流域之间实际上就是一段18公里的断层,如果打通这18公里的断层,就可以实现赣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连通。现在运输成本最便宜的就是水运,据我调查,从南昌发一个集装箱到澳大利亚,不过需要12-14天的时间,现在集装箱的编组能力已经很强了。江西与广东之间已经有了一条铁路和一条公路,如果再打开一条水路,那么珠三角在中国的经济地位会更高……
三
江西干部的思想观念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都意识到只有发展开放型经济,江西的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现在全省上下都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开放型经济工作,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
预计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能超过16亿美元。我省利用外资是从1984年开始的,到去年年底整整是20年,前19年实际进资的总量不到40亿美元,而去年一年就达到16亿多。
2003年江西的开放型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好成绩,出现这种局面:
一是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大大促进了这种开放型经济的大发展。
二是江西干部的思想观念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都意识到只有发展开放型经济,江西的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快、更好。现在全省上下都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开放型经济工作,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
三是省里分管的领导亲历亲为,抓得非常紧、非常实。在外贸上,把省里出口量最大的50户企业列为重点联系户,其中15户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列为纯外贸流动企业,还有15户外贸生产企业,20户外商投资企业。这些企业作为重点企业,都由副省长吴新雄、赵智勇亲自抓,基本上做到每个月亲自调度。在如何招商引资上,省领导也亲自给外贸部门讲课、亲自培训、亲自指导下面操作,这对于发展开外型经济起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是与外贸这支队伍分不开。前几年外贸部门在省里的地位不是很高,因为外贸经济总量太小,尤其是出口量小,前几年还处于下降的趋势,使人感觉外贸经济对于拉动江西经济的作用不大,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是三驾马车,前两者对拉动江西经济的作用非常大,但外贸出口乏力。而2003年在过去的基础上,外贸出口有了一个大幅度的增长,预计全年贸易总量可以达到21亿,增速在40%,这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达到过的水平,而且增长幅度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证明这支队伍能打硬仗、打胜仗。
我们预计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的总额能超过16亿美元。我省利用外资是从1984年开始的,到去年年底整整是20年,前19年实际进资的总量不到40亿美元,而去年一年就达到16亿多。2003年全省各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从数字上来比较,做得非常好的有南昌、赣州、九江,特别是南昌市起了一个龙头辐射作用,建设开发区和招商引资的力度都非常大。这两年招商引资工作一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中部8省的省会城市中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成绩非常显著。
2003年江西利用外资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增长速度非常快,全年达到了62%,在中部八省的增幅第一,实际进资是第一,绝对额也是第一,在全国的排位由去年的第十一位,跃居第九位。2002年排在江西前面的是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北京、天津、辽宁、湖北,这是全国的十强省市。今年我们跃居第九位,超过了天津和湖北。江西的实际到位资金额在中部八省是第一,合同外资额是中部第二,比湖北少一点,因为东风汽车制造厂引进了德国的项目,光这一个项目就十多个亿美金,其实这个项目是国家的,但就地统计在湖北账上。
二是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首先,具体表现在江西利用外资的工业项目占总额的66.2%,其中,进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项目占56.3%,工业园区已成为全省利用外资的重要载体。其次是利用外资的来源更加广泛,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来江西投资,其中世界500强在江西投资落户的有18家,说明江西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是投资的结构日趋合理,尤其是我省的六大支柱产业在利用外资方面出现非常强劲势头,既符合我省的产业结构,又符合我们的发展主战略。所以说江西利用外资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还令人欣喜的有,与前几年相比,江西出口产品的结构在优化。在高科技方面近年引进了一些外地的投资企业,像TCL彩电、鸿源数显的大屏幕背投彩电、科龙空调,这些企业已经有少量出口,估计明年的数量会比较大,他们的产品大部分是要出口的。鸿源数显是从深圳过来的企业,市场中心和研发中心都在深圳,生产基地放在江西,控股公司是香港李嘉诚下面的一个公司,他们的技术是目前国内最好的技术,如果做得好,出口一个亿美元是没有问题的。这些企业的出口绝不是在数字增长上让我们面子上好看,而是对于拉动江西的经济发展确有好处。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的一句话非常有见地,他说所谓民族工业包括地方工业,不一定是你所有就是你这个地方的民族地方工业,只要在当地生产,就是你的地方企业。因为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当地的,他们只派高级管理人员来,技术工人、税收都在当地,而且反映在数字上,产值、出口量都算入当地。只要他们的厂子在江西,好处就是明显的。当然,他们的市场龙头、研发中心还在上海、深圳等沿海地区,只是把生产基地放在江西。江西把自己定位于现代制造业中心是比较准确的,目前还不具备成为市场中心、研发中心的条件。但随着他们的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将来有可能把研发中心放在江西。
整理:谢斌
来源:江南都市报
编辑:何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