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google李开复离职,众多报道对google中国的下一步市场动作预测不一,部分观点认为google中国已经“认命”,下一步将强化守势。另有观点认为,google中国将如李开复所建议的那样强化营销,提升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但短期看,中国搜索产业的变局似乎并不大。
从搜索这一特殊信息产品的特征看,搜索本身的分词等技术含量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即用户搜索到自己预期结果的概率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对于搜索产品的忠诚度。而搜索技术研发本身是需要足够资本人力与时间的投入。正是因为这一技术门槛,介入搜索行业的搜狗有道等多家门户主导型搜索引擎未能迅速建立自己的地位。新浪更是在推出自己的搜索之后又与谷歌合作。相反,腾讯旗下搜索则于最近推出了自己的搜索技术。显然,在对市场份额的挖掘上,搜索所能带来的广告收入潜力与其信息聚合衍生的用户黏性对于门户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无疑又为未来的搜索格局添加了变数。
在相似水平的搜索技术基础上,营销力度决定其对用户的渗透能力,广告销售策略则决定了其在现有搜索份额基础上的盈利能力。从百度的成长史看,其早期利用中小站点的网络覆盖率迅速提升了市场份额,同时“人工干预”型的搜索结果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则褒贬不一。但百度的排名广告等直截了当的广告销售策略大大增强了其利润流,为其提升技术和强化营销提供了支撑。鉴于中国部分用户对于搜索体验比较的欠缺,百度的种种攻势所蕴藏的彻底性的本土色彩助其夺得并占据搜索地位。
与之对比的是,谷歌的市场操作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自身的种种潜在商业准则,例如表达模糊的“不作恶”。这一商业伦理色彩浓厚的约束性词汇深入谷歌的血液,对其各种运营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事实上降低了谷歌的决策选择空间,弱化了其市场运营业绩。当然,“不作恶”也可能是总部指令的另一种表达形式,google总部对于各种市场行为的伦理界定可能与国内的本土阐释存在很大差异。从这点看,李开复坦言“大公司有时候是绊脚石”不为无因。抛开此种商业准则的伦理探讨,仅仅从用户市场投票的角度衡量,google拒绝针对中国本土环境作出“作恶”式的改变,这是其多年来未能在现有搜索份额基础上挖掘更多利润流的原因之一。
去除谷歌来自总部的权力分割机制下的运营约束,其在国内所承受的种种管制措施也是阻碍其市场份额扩张的因素之一。因此,谷歌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当前所面临的是来自总部管制与本土环境挤压双重受阻的局面,这无疑减弱了谷歌本土化调适的速度和能力。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李开复作为职业经理人做出离职的决定其实并不奇怪。后继者将继续在种种限制条件下力图拓展生存空间,而外在约束条件不变,谷歌仍然难有提升潜力。在经营环境难有优化的局面下,谷歌的扩张之路唯有寄希望于总部策略的根本改变,给予谷歌足够的本土操作空间和决策权限,否则谷歌的未来可能真如部分评论家所言,进入“守成”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