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让一个人一夜成名,吴晓波就是这样的幸运者。他的“名头”很多——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第一财经主持人等等,吴晓波的激荡人生让所有关心他的人倍感兴趣。
一年后,当媒体问道,“您认为此书最大的看点或者说卖点在哪里?”时,吴晓波回答:“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大背景下推出这本书应该是最大的卖点。”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中国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吴晓波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著作,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吴晓波用激扬的文字再现出人们在历史创造中的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
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和国内的政策、社会和当时的现实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吴晓波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
吴晓波的本职是一个记者,但有时人们会将他误认为企业的咨询顾问。他有着翔实的材料和数据,但是他不停留于简单的堆砌,他在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一如本人,不是很帅,但很智慧。
1991年,吴晓波还是一个参加工作刚满一年的新华社记者,受命去采访一家叫娃哈哈的街道小厂,它在当年并购了全国十大罐头企业之一的杭州罐头厂。在当时,集体企业“吃掉”国营企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新闻事件。娃哈哈派来接他的车子是一辆60年代造的老上海。那个后来闻名全国的宗庆后还是一个十分腼腆的中年人,不善言辞,老是一个劲地给人递香烟。也是从这起报道之后,吴晓波对企业变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陷入了对中国公司的漫长观察。
吴晓波说,“《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前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也让我比较完整地来回顾梳理这段企业历史。之前我大概有将近十五年去接触这个历程,但是没有一个机会去梳理这段历史,这对我个人来讲是很大的收获。”
吴晓波说他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不会做管理也厌烦做管理,所以只能写作。上大学新闻的课不多,他就天天上图书馆。他读书是沿着书架一排排读过去,刚开始时也分不清什么书好什么书坏,就统统读,一本挨一本地读,后来看得多了慢慢地学会了分辨,坏书翻两下就知道,好书则慢慢读,摘抄、做读书笔记。
毕业后因为职业原因,吴晓波慢慢开始看商业方面的书。比如泰德罗的《影响历史的商业七巨头》,不厚,他看了很多遍。还有当代西方作家,获诺贝尔奖的克鲁格曼的作品《萧条经济学的回归》,这些书都是他特别喜欢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文字好。其实商业本身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复杂。真理都很简单,关键是怎样表达。他们的作品思路清晰、文脉通顺、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也是给他触动很深的,因为这些人都是自由知识分子,他很喜欢他们的价值观。
吴晓波在看这些国外的商业书时,就在想,他们这一代人知识结构更加全球化,他们有互联网,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商业领域,其实他们的话语空间非常大,可以自由地评论和判断。那么,他就要重新把知识分子这个传统捡回来,用他们的逻辑来描述国家的进步史。
2009年1月3日,国内首家蓝狮子读书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国际报告厅宣布成立。
“中国有危难时刻多读书的传统,21世纪的一个例子是美国9.11后,阅读市场全面成长。2009年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同样是一个需要拨开迷雾看企业前途的年份。”参加蓝狮子读书会揭幕典礼的一位专家这样精彩地阐述蓝狮子读书会的时代背景。
2002年,世界四大传媒巨头之一的贝塔斯曼发起创设本土原创财经图书品牌的提议,在吴晓波牵头下,当时的《南风窗》杂志总编秦朔、财经评论家胡泳、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赵晓、《知识经济》杂志总编刘韧和《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常务副总编刘洲伟6人发起创办了“蓝狮子财经丛书”这一品牌。
经过六年的发展,蓝狮子创意出版中心针对中国企业界名人,财经界的风云事件,出版了一系列有广泛影响力的图书:《非常营销》、《大败局I》(吴晓波著)、《大败局II》(吴晓波著)、《激荡三十年》(上下)、《道路与梦想》(王石著)、《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陈志武著)、《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唐骏著)、《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作为学者,吴晓波深知自己不善于管理,现在他把蓝狮子出版业务交给他的夫人具体打理,他自己则改行当演讲者,应邀到全国各地作读书辅导报告,用他自己的话说,“写书太苦,现在只想赚点口水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