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
谢晋(1923—2008),浙江上虞人,1941年入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联第五届、第六届执行副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谢晋在新中国成立后执导了36部影片,为中国留下了无数个鲜活的、代表民族精神的银幕形象。他拍摄的《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鸦片战争》等特色影片,感动了无数观众。
评价
谢晋拍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是标志性的,如今已成为中国电影经典。他的电影是如此真诚,所以让观众感动,并产生道德力量。他在创作中对人情、人性的始终坚持,值得每一个文艺家学习。
——作家张贤亮
作为他的学生,我认为,谢晋老师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把电影看作是民族魂。他特别关注民族的命运,他的电影充满着责任感,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爱国情怀,在我们的心目中,他就是一杆旗!我相信,他会永永远远活在许多人心里。
——电影导演黄蜀芹
《天云山传奇》拍完快30年了,我一直牢记着谢晋导演当时说的每一句话,他说“做一个大演员,不能疏忽任何一个镜头”;“拍每一场戏都像是端着一碗水,都得小心翼翼,如果这里洒一点,那里洒一点,戏拍完了就没什么东西了”;“演员要给角色加分而不是减分……”其实,这也是他对待艺术的态度。他之所以成为大导演,在于他作品的深厚和他博大的胸怀,在于他无时无刻不对艺术倾注无限热情。
——电影演员王馥荔
作为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领军人物,谢晋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直保持创作的激情。无论是“文革”前还是新时期,谢晋在各个时期都留下了经典作品,并成为获得大众评选的百花奖最多的电影导演。他是一座桥梁,连接了电影和观众,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文艺评论家李准
这位拍了一辈子电影的老人,走了。
18日凌晨,著名导演谢晋在浙江上虞老家参加母校百年校庆时突然去世,享年85岁。
谢晋最后一次执起导筒,是在今年四川地震后,受邀拍摄公益短片《中国站立成树》。在这部遗作中,谢晋尝试了动画等今天早已普及的特技效果,他高兴地跟记者说,这满足了自己长久以来想在影片中使用特技的愿望。
作为在中国电影最深入人心的年代里最为成功的导演,谢晋的影片中的确没有特技,却闪耀着真实丰满的人性光芒。他的一生拍了36部电影,无论是代表其艺术最高成就的《芙蓉镇》,还是他的成名之作《女篮五号》;无论是举国轰动的《红色娘子军》,还是“文革”后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无论是《高山下的花环》,还是鸿篇巨制《鸦片战争》等,无不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刻画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谢晋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时代的斗士。” 上海知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谢晋留下的巨大空白,任何人无法弥补。他和那个时代休戚相关的血肉联系,其他任何导演都无法替代。”
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面旗帜
谢晋结结实实拥有长达半个世纪的辉煌。
人们爱用这样一段话来介绍谢晋:要举出20世纪后半个50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
新中国的泰斗级电影导演、迄今中国获奖最多的电影导演、曾经每部电影上映都成为全民投入的文化节日……当谢晋去世的消息传开,一位影迷甚至这样哀悼,“感觉那个有良知的扎扎实实的文艺电影时代过去了。”
那是一个电影奏响文化强音的时代,就是在那个最好的时代,谢晋用他执导的36部电影,记录着中国社会的每一个变迁起落。“他的艺术高潮是与改革开放同步的,他用艺术探索呼应思想解放运动,用艺术理念关注着国家和人的命运。”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说,“谢导,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面大旗!”
谢晋的电影,洗涤了整整几代人的心灵。
多少经典的塑造,导致谢晋的电影一度成为横亘在新一代导演面前的山峰。他最擅长把人物命运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注重人物感情的抒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影迷们说,“谢晋电影最令人尊敬的地方就是关注人物的心灵和命运。”“也许技巧和台词是会过时的,但影片真挚的情感却永远不会过时。”
“这是一个认认真真为中国观众拍电影的电影艺术家,也是在电影中间非常关注政治、关注现实生活的艺术家。”毛时安评论, “无论是《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还是《芙蓉镇》,都在反映着真实、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情、鼓励人们追求真理。这就是谢晋具有战斗性的现实主义精神。”
谢晋另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经他亲手发掘的演员,同样占据新中国电影史上的辉煌一页。“谢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不仅是作品,更贡献了几代优秀的电影演员。”任仲伦说。在发现人才上,谢晋有着非常准确和敏锐的眼光。祝希娟、陈冲、刘晓庆、丛珊、盖克、姜文、张瑜、潘虹、斯琴高娃、濮存昕等人的演艺事业,都与谢晋的慧眼识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经他手培养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车载斗量。
多拍能留下来的电影
谢晋嗜酒,性格也像烈酒。据说,他的突然离世也多少与酒有关。
豪放人生、铁骨铮铮、敢爱敢恨、耿直坦率……熟悉谢晋的人,常用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这位老人。谢晋永远是大着嗓门、直话直说,三言两语间,不管说的是什么话题,最后都能给扯回到电影这个主题。
老人一辈子,最爱的还是电影。他绝不服老,跟记者说起剧本来,津津乐道,随手就能从案头抽出一两个计划着要拍摄的剧本来举例。“我大概还可以活三四年,还能再拍几部好的电影。”不过,这几年的谢晋,又有些老顽童的劲头,说起自己最寄予厚望的好剧本,又说要保密,不能向记者透露。
老人曾多次公开表示,希望生命结束在摄影机旁。
谢晋的一生,在事业上总能化风雨为彩虹。可对自己的家庭,却总有遗憾。谢晋有三子一女,两个小儿子天生智障。因常年生病,二儿子38岁时过世了。小儿子生活难以自理,谢晋常哄着儿子洗脸、刮胡子,“满脸胡子,多丢面子啊。” 小儿子曾走失过,急坏了的谢晋想了个“绝招”,在儿子身上留纸条,上写“我是谢晋的儿子,家住××,电话××”。
谢晋最放心的是自己的长子、曾执导过《女儿红》等片的谢衍导演,也常向他嘱咐,“无论如何,以后你都不能抛下苦命的弟弟啊。”可就在今年8月,59岁的谢衍因病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精神矍铄的谢晋,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电影是谢晋导演的心头肉,老人根本不允许对电影艺术的任何玷污。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谢晋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大声疾呼。在很多场合,谢晋都直言不讳地讲文化问题,忧心忡忡要求对文化环境进行改革调整。”毛时安说,谢晋为人正直,也因为谢晋的声望地位,他的这些发言,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谢晋说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经历了那么多风雨后,我不在乎获奖。我在乎片子是否能留存下去。因为,最后的审片者是历史、时间、人民。”“很多人问我要拍什么样的电影,我说多拍能留下来的电影。什么叫能留下来的电影?就是已经看了很长时间还是可以放,放了几十年了仍然在放的电影。”
谢晋常批评的,始终还是电影艺术这个主题。“现在中国没什么好电影,为什么好的片子出不来?文化,讲来讲去还是文化,中国电影需要讲文化。”“现在一些电影导演,这也讲,那也讲,就是不讲社会责任感,几个臭钱就能把独立人格给卖了。既然是这样,你还能拍什么电影?”
在谢晋眼中,电影充满着强烈的知识分子式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感。“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要为自己的民族塑造形象。如果20世纪中国电影还没有美好的形象留下来,并且被全世界都能接受的话,那我们这一代电影人就没有尽到责任。”谢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还说,“我拍电影成功的诀窍没有什么,只是把人放在了第一位。”
“我深信一部影片必然倾注导演最大的激情,是艺术家人品、修养的结晶,也是一次生命的燃烧。”谢晋燃烧的生命虽然停止了燃烧,但它将照亮中国电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