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阳梨,本名洋梨,又名把(巴)梨、茄梨、葫芦梨,是原产欧洲的西洋梨在乳山的栽培变种。文革期间,为避“崇洋媚外”之嫌,将“洋梨”更名为“阳梨”。乳山阳梨在当地又常以其最初引进地上册村之名冠之,称为“册梨”,久负盛名,是驰名中外的山东地方特色名产。
册梨的栽植历史悠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大孤山镇上册村人丁书方经商来到当时是英国租借地的威海卫,遇一英国人在卖果树苗。丁书方对果树栽培有兴趣,当即买下140棵,回家后栽于本村东河岸面积约3亩的沙土地里。栽后第五年开花结果,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开花期遭受虫害,果实所剩无几。至秋,金黄色的果实香甜爽口,深受乡人好评。一天,宁海州衙门一公差路过此地,见此果特殊,遂买尝之,连称:“好果,好果。”当问起此果名称时,丁书方支吾半天说了个“洋梨”,现名“阳梨”由此演变而来,后人又按其果实形状称之为“把梨”“茄梨”“葫芦梨”等,且“把梨”又常被简写为“巴梨”。差人品尝后,又买了几个带回衙门。第二年,为防止虫害,丁书方用纸糊了许多袋子套在梨上,用麻绳将袋口扎紧,效果甚佳。是年8月,宁海州衙门又来人,指名要买这里的“洋梨”上供朝廷。原来,上次来过的那位差人把带回的梨送给州老爷品尝,这位正为找不着当地特产上供朝廷而犯愁的州老爷如获至宝。为了炫耀本地所产,他以产地上册村为名,将“洋梨”更名“册梨”上供朝廷。册梨进京后,被评为一级土特供品,慈禧太后每日必食,誉为“天下第一梨”。从此,册梨名声大振,誉扬全国。当地群众育苗栽培者渐多。民国年间《牟平县志》载:“南塂、樗岚、松岚、陈家、初家、果园、上册等村,多种册梨,为土产出口之一宗。”
建国后,册梨栽培面积一度扩大。1957年,册梨被国家定为特供果品,用于招待待外宾。但经历三年经济困难和文革时期,册梨面积有所减少。为保护册梨这一传统优势地方特色品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特色技术攻关,对种苗培育、栽培管理、贮藏技术等进行全面研究和开发,册梨种植面积迅速恢复并不断扩大,产量和质量也明显提高。在威海地区,当属乳山阳梨最为有名,数量多、品质好,栽植面积、产量及加工制品均在全国县市级中居首位。乳山恒裕食品公司用阳梨加工的“糖水阳梨”罐头,被评为国优产品,获得过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金奖。其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出口量占全国三分之一。目前,册梨主要分布于大孤山、徐家、南黄、白沙滩、崖子、诸往和育黎镇一带。
乳山阳梨营养价值极高,是人们习见且常吃的一种水果,有润肺、化痰等功效。除鲜食外,还可以制成多种加工品,如梨膏、梨脯、梨罐头、梨酒等。乳山阳梨果形呈短葫芦状,果梗粗短,单果重250克,果形指数1.2左右。成熟果实皮鲜黄,果肉白色,质地细腻,多汁无渣,甘甜可口,略带微酸,果香浓郁,可溶性固形物16.5%,为梨属中之佳品。在乳山8月中下旬成熟采收,常温下贮藏7天左右,果实变绵变软,芳香四溢,风味独特,入口而化,为鲜食的最佳期。常温贮藏可达到20天,低温下可贮藏4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