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制造?2007年11月3日起,2007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活动在欧美和亚洲的经济中心城市展开,这个活动由中国贸促会主办和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合办,历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和经济年度人物的资深评委走出国门,登上国际讲坛,向世界宣讲中国制造,力挺中国制造,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天我们就先到四海论道的第一站,英国伦敦去看看。
林毅夫:让你相信中国制造
他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传奇人物,师从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却毅然选择回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他参与成立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不仅确立了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准则,还成为中国领导人信任的智库。
他,就是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资深评委,有着官方智囊称谓的林毅夫,这位北大朗润园的园主,以他官方或者半官方智囊的身份影响中国经济政策整整17年。
而今天,在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四海论道首站的讲台上,围绕“让你相信中国制造”的主题,林毅夫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为题目,用严谨的逻辑推断,预测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强劲态势。
林毅夫:“China can maintain around 9% growth rate peryears,continually for another 2 decades.”
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制造作为中国经济的标志和成果,将会更加深远地融入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其实,四海论道伦敦站上,除了林毅夫,还有一位中国企业的领军人物也对中国制造进行了探讨,他就是2006年经济年度人物的获得者施正荣。施正荣有过长期留学国外的经历,曾经师从诺贝尔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留学期间就握有10多项太阳能方面的发明专利。但就在六年前,他却毅然选择了从澳大利亚回国创业。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施正荣的贡献。
施正荣:中国制造为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站在老牌工业强国英国的讲台上,施正荣博士以“中国制造为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主题,首先表达了中国制造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施正荣:“从手电筒、锤子等工具,到时装、鞋、还有纽扣、打火机,都是中国制造的,所以很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为全世界居民的生活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
近年来,以施正荣的无锡尚德为旗帜,中国太阳能光伏制造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迅速崛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生产国。施正荣认为,如今的中国制造正在超越传统的便宜和低端,进入节能、环保、可持续成长的新时代。
施正荣:“在新能源、节能环保、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中国人有能力,而且事实也证明,中国人不会做得比外国人差。”
施正荣希望他们这一代中国新型企业家,能够向世界展现一种“不一样的中国制造”。
施正荣:“Now the next I will mention is the new area made in china.wecall before we manufactory in china but now we say creatinginchina.”
施正荣希望向世界展示不一样的中国制造,确实,中国加入世贸这六年里,中国制造以超常的速度,在世界经济版图上不断刷新着记录,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同样在2007年,我们也听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发出疑惑甚至质疑的声音。这次四海论道中,不少中国企业家都站出来,对这种质疑和不公进行了积极回应。
魏家福:中国制造为美国提供了400多万个就业机会
早在2001年,中国远洋就成为哈佛大学教材的第一家中国企业,而今天,魏家福走上了全球顶级的经济研究院——沃顿商学院,又成为沃顿商学院讲台上的第一位中国国企CEO,他一上台就抛给了在座的美国人一个问题,设想如果没有“中国制造”还能生活吗?估计绝大多数美国人的回答是“NO”。
针对最近美国一些媒体对“中国制造”接连不断地失实报道,魏家福强调,“中国制造”事实上与美国经济发展与创造就业机会息息相关。
魏家福:“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已经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产品出口市场,每年以24%的速度在增长,换言之,近几年来,"中国制造"为美国提供了400多万个就业机会。“
魏家福在演讲中也诚恳地表示,“中国制造”的质量并非没有一点问题,但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其深层次的原因,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来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
李东生:要加强中国品牌,自由品牌的建设
面对来自法国各行各业的行业代表,李东生以一个真实的事例表达了中国制造的重要作用,它早已融入了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李东生:“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家庭主妇从2005年起,进行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体验,在一年中,她不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她因此遇到了种种麻烦,咖啡机坏了,就没有买新的,技术其他地方生产的太贵了,榨汁机坏了,没法修理,否则就必须使用中国产的刀片,喜欢做木工的丈夫也再买不到工具,因为工具都是中国产的。”
围绕中国制造如何更快、更好、更积极地融入世界竞争这个话题,李东生认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李东生:“未来的话,中国制造产品应该努力的在产品的这种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这一方面,能够建立起自己更好的竞争力,另外一个方面的话,要加强中国品牌,自由品牌的这种建设。”
从刚才四海论道的演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面对国际上的一些质疑,中国企业不仅能够勇敢面对,而且对中国制造的提升和创新,进行了深入思考。作为中国制造的一份子,这些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对中国制造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潍柴动力的总裁谭旭光和苏宁电器的张近东,就在四海论道的新加坡站和香港站,向听众们描绘了他们期待的中国制造。
谭旭光:中国制造将在未来引领世界制造业
谭旭光:“展望未来,中国制造同样会发展成为高科技、高质量、高品质的象征,并在未来引领世界制造业。”
十几年前作为潍柴动力新加坡市场的一个销售人员,今天作为中国企业家的代表在新加坡解读中国制造,谭旭光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呢。回国后,他第一时间接受了本栏目的采访。
谭旭光:“1991年我作为潍柴的一个销售人员,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常驻过一年,那时候最大心情就是,产品卖出去了是我的最大的兴奋点,现在是我们走到了这样一个国际舞台的这个讲台上,要阐述我们中国制造的强大的,要阐述我们中国制造的品牌,要阐述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前景,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而和谭旭光一样,2006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获得者张近东在香港进行了题为《世界在中国制造 中国为世界制造》的精彩演讲。
张近东:依托全球的技术标准,走中国创造之路
张近东:“我的总部对面就是沃尔玛,我未来的目标就是中国的沃尔玛。”
这位将沃尔玛作为自己最大目标的苏宁电器掌门人,从“中国渠道眼中的中国制造”这一独特角度,结合自身17年来的家电销售经验,全面剖析了中国制造的腾飞根源、中国制造对于世界市场的巨大价值以及中国制造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近东:“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技术和产品的进步,从简单到多样、从粗放到精益、从传统到时尚;资本和市场的拓展,从区域到全国、从国外到国内、从中国到国际。”
谈到中国制造的未来,张近东坚信,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未来的中国一定会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更加的国际化。
张近东:“未来的中国制造,是依托全球的技术标准、遵循全人类的价值理念,走中国创造之路。”
而在演讲后的讨论环节,当谈及“中国制造如何赢得世界尊重”这个问题时,这位中国家电业的领头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渠道”二字。
张近东:“中国制造只有真正全面覆盖到每一位消费者,让他们对中国制造更加了解,才会更加尊重中国制造,而其中渠道的支持起着关键的作用。”
而就这个问题,中国贸易促进会的副会长王锦珍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制造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要勇敢地走出去。
中国贸易促进会的副会长王锦珍:“我们中国企业也应该利用不断改进的扩大的国际市场,在进一步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应该积极的走出去,让全球了解我们的制造,当然只有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附加值,不断地创新,同时又承担社会的责任,这样的话在全球才能赢得全球的尊重。”
作为中国商界精英或中国顶尖的经济学者,他们用亲身经历在国际讲台上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制造对全球经济的巨大贡献,这种活动还是第一次。为此我们专门采访到了活动主办方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的万会长。
万会长:“今年国际上出现了一些对中国产品的质量的一些质疑,这对中国的企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当然对中国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作为工商界的代表,就应该站出来到海外、包括对我们有负面影响的一些国家去,到那里去讲真实的情况,什么是真实的中国制造,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结合,通过我们的企业家,通过自身来说明中国制造。”
据万会长介绍,让全世界相信中国制造,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但欣喜的是,我们已经跨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万会长:“我们这次主要请的是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在国际上都有很知名的影响,起的名称叫四海论道,这个活动在国外显示了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影,也为我们国家的外交,为树立我们国家的形象也都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半小时观察:相信中国制造
最近有一本新书叫《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作者是一位美国的自由撰稿人,她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了不买“中国货”的尝试。在为“中国制造”勾勒了一幅壮美画卷之后,她最终发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已经悄然地影响为了美国人的生活,拒绝“中国制造”只能是一种冒险。
就像那本书所描述的那样,“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全球化的主角,正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各种各样质优价廉的商品、一家家优质的上市公司、一个个成功创业的“中国梦”、一个个正在国际化的中国品牌……它们就像是一张张“中国名片”,不但使世界认识了真正的“中国制造”,更使我们对“中国制造”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然而对于“中国制造”来说,要真正赢得尊重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标准、质量、信誉、口碑、品牌……这些硬邦邦的指标缺了哪个都不行。就像片中所说的那样:“未来的中国制造,一定是依托全球的技术标准、遵循全人类的价值理念,走中国创造之路。”做到了这点,全球消费者不仅离不开“中国制造”,更不想离开“中国创造”。 (主编:周人杰 记者:李想 摄像: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