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上周宣布邀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外长22日聚首柏林,共商伊朗核问题,而这个德国一向热衷的话题此次却受到冷落,因为中德外长的双边会晤显然是当下德国更关注的。
在中国外长抵达前,德国《明镜》周刊的一则报道给这次见面再添了一把火。1月21日出版的《明镜》周刊援引德国外交人士的话说,德国外交部已经为此做了“两个月的秘密外交工作”。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与中国外长杨洁篪去年11月底在华盛顿进行了秘密会晤,并进行了两次书信往来。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双方外长的书信往来几经周折,但最终达成了一致。在中方的努力和坚持下,德国外长在最后的来信中,承认台湾和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坚决反对台湾“入联公投”,不支持、不鼓励谋求“西藏独立”的任何努力。经查证,这是迄今为止,德方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最明确的表述。特别是承认台湾和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中德建交以来,德国首次做出这一表态。
另外,德国环境部长加布里尔将于本月底访华。成为两国关系陷入僵局以来,第一位造访北京的德国部长级官员。主谈环保事宜的加布里尔20日也表示,希望能对推进两国关系有所贡献。他还强调,他本人长期以来和中国领导人保持了良好的私人关系。
这次“你来我往”受到了广泛关注,德国乃至世界媒体纷纷发表了“中德冰冻期结束指日可待”、“ 中德重新靠近”之类的文章。《南德意志报》说,中国外长的到访,给严寒的柏林送来温暖。法新社21日则说“德国欢呼与中国关系缓和”。
德国高度敏感的4个月
20日,另外一则消息也让德国媒体兴奋。据德国《商报》报道,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接受该报采访时表示,北京任何时候都欢迎默克尔,包括欢迎她来看8月的奥运会。这番话被德国媒体广泛转载,并解读为“中国缓和与德国关系的信号”。经《环球时报》了解,万钢部长当天的讲话只涉及中德科技方面的合作,并未谈及两国高层的往来。
默克尔在总理府接见达赖后,中国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并中断了几乎所有副部级以上的往来。由于黑森州州长科赫正是默克尔见达赖的积极推动者,中国企业家也出于义愤,拒绝赴法兰克福参加由黑森州政府合办的第三次中欧商务会议。这让德国从政界到媒体在大呼“没有想到”之后,开始对中国的各种表态格外敏感。德国《每日镜报》曾说,与北京关系恶化的恶果,最先在德国经济界中爆发。据悉,4个月来,包括西门子、宝马、大众等在内的德国企业都向中国有关部门询问情况,并对两国关系疏远表示忧虑。经济界人士也纷纷向德国政府请愿,要求缓和德中关系。而包括外长施泰因迈尔、社民党主席贝克在内的一些重要官员也罕见地对默克尔进行了公开指责。在“德国之声”评出的2008年关注中国的12件大事中,“德中关系能否回暖”位列第一。
在多方压力下,默克尔在今年1月15日举行的新年首个新闻发布会上,大段谈论中国。她说,德国方面愿意继续发展中德两国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并重申德国将恪守“一个中国”政策,还对中国在巴厘岛气候大会上的积极角色表示赞赏。默克尔的此番言论被媒体解读为向中国“示好”。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做出了积极回应。
转折后怎么走是关键
不夸张地说,德国人对于中德关系从未像这4个月这么上心。有关中德关系的问题,也成了德国民众饭后茶余的谈话主题。《环球时报》记者住处一位叫克里斯蒂安的邻居,前天特地送给记者一本有关中德关系的剪报,收集了最近中德关系的报道。他希望此次外长会见能成为一个“转折点”。
德国外交国务部长格诺特?埃尔勒20日用“值得期待”来形容施泰因迈尔和杨洁篪的会面。他说,“我们正致力于将德中关系恢复到达赖来访前的正常水平。”不过,德国外交部一名官员也直言不讳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尽管关系表面上恢复正常化,目前两国还没恢复到施罗德时期的关系。但他认为,中国已经给了默克尔“一条路”,施泰因迈尔也在不断“铺路”,关键是今后默克尔“怎么去走”了。
德国问题专家对本报记者说,4个月的紧张关系对两国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中国和德国都是在地区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只有密切合作才是最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损皆损、一荣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人们常用来形容中美关系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说法也适用于中德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两国关系在经历了过去一年的大起大落后,希望有关政客能学会切实尊重对方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