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汶川地震以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白求恩”的身影。他们当中有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他们有的带着数车的物资,有的带着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的带着钱款,争先恐后地赶往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同时,全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众也都在关心着中国的灾情,在中国接受的大量国际捐助中,来自民间的捐助占了很大比例。面对这些外国志愿者和捐助者,很多中国人被由衷地感动了。可以说,这场抗震救灾既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强大力量,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课,让我们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再一次体会到了白求恩精神的伟大。
在当今国际社会上,能否对其他国家人民遭受的苦难感同身受、并伸出援助之手,已经越来越成为文明国家的标志。人均对外援助金额和对外援助所占GDP份额成为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依据。更值得我们看重的是,在国家援助之外,民间援助已经成为一支十分活跃的国际力量。很多国家的民间慈善和对外援助组织也非常发达。比如,仅在美国就有50万人接受过训练,可以担当红十字会志愿人员,他们当中很多人从事的就是国际救援活动,人们形容他们的行动“同坏消息的传递一样快”。而就在中国四川遭受大地震袭击的同时,中国医疗队开赴缅甸,给正在与风灾搏斗的缅甸人民送去了中国人民的关爱。近年来,哪里发生了灾害,哪里就能看到这样的国际援助者的身影。大规模的国际援助在印尼海啸的救灾工作中,在非洲抗击疟疾、艾滋病的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际援助也并不只是发达国家的“专利”。在对汶川灾区的援助国中,爱沙尼亚、越南、蒙古、阿尔巴尼亚等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总量都远没有中国大,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如中国,有些国家的老百姓生活水平还很低,但它们依然拿出了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财,捐助给了中国。就在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天,泰国红十字会和另一个民间组织就向中国红十字会分别捐款10万美元。他们的援助也许不多,但给予我们的却是一种十分珍贵的关爱,这种关爱是用金钱无法换来的。
活跃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国际志愿者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国际主义精神。国际援助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支援,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任何国家无论贫富,无论实力强弱,都会在某一危急的时刻,特别需要别人的帮助或关爱。地震发生以来,美国的人道主义团体“心连心”组织一直为四川灾区提供援助,该组织创建者加里?默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自己出钱到这里来提供帮助。人们问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我对中国人说:‘有一天我们也会有这种需要,我们将需要世界来帮助我们。’”加里?默施的话不是在向中国人索取什么回报,相反,他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将国际主义精神解释给周围的人,并用自己的行动呼唤他人的国际主义热情。
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不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敌人,它是全人类的公敌。面对这样的公敌,我们需要毛泽东当年所倡导的、以白求恩为代表的国际主义精神。而这样的国际主义精神也正是推动当今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历来推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面对来自全世界的慷慨、无私的帮助,仅仅说一声感谢显然是不够的。虽然我们还并不富有,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离“发达”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但我们是这个世界负责任的一员。中国走向世界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将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理应在今后以更大的国际主义热情回馈整个国际社会。我们需要经常问问自己:“为了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我们能做点什么?”世界的“白求恩”走进了中国,更多的中国的“白求恩”也必将走向世界。(单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