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笼罩下的欧洲一片愁云惨雾。但就是在这个全球经济面临困难,“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带着“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礼物,踏上了冰冷的欧洲土地。
温总理带去的礼物是三个信心: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同欧洲加强合作,推进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信心;世界携手共进,共渡时艰的信心。
欧盟经济学家威廉非常认同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他认为,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中国金融市场,也没有像欧美金融业那样遭受灭顶之灾。最为关键的是,中国有着广阔的国内市场,如果中国能够利用这一时机,成功扩大内需,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出口萎缩造成的影响将会被大大弥补。
“中国信心”与欧洲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欧盟经济复苏需要助力,而中国完全可以提供这种推动力。据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22%,今年将进一步增至50%。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之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尽早复苏全球经济的希望所在和信心来源。
欧洲紧盯中国投资去向
温总理访欧期间,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巴伯2月1日对温总理的专访非常有意思。当时巴伯问温总理:“……很多人说只有中国才能拯救资本主义。”
“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过去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固有的观点。当资本主义遭遇大萧条,中国经济保持相对乐观的情况下,西方人想到了“中国拯救资本主义”。这时候,西方才开始想到摘掉“姓资”、“姓社”的帽子。
根据本报记者长年在欧洲的经历,其实欧洲人都很实际。所谓“拯救资本主义”,在冠冕堂皇的大帽子底下,实际上只是“中国责任论”的另外一个说法,是发达国家给中国下的又一个“套”。欧洲国家紧盯的,是中国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投资去向,以及4万亿人民币的内需刺激定单。在温总理访欧期间,这些话题不止一次在欧洲媒体中被提及。
温总理显然非常清楚这一提法背后的含意。他对巴伯问题的回答得更为精彩。温总理说:“我不这么看,我头脑是清醒的。我们要走的路还十分漫长。如果你到中国东部城市,和伦敦差不多。但你到中国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差距就很大。我坚定地认为,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就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对欧洲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温总理指出:外汇主要用在国外,用在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因此我们希望用外汇来购买中国亟需的设备和技术。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
2月2日,温总理在5天访欧行程结束之际于伦敦表示,在此次访问欧洲期间,中国企业已经与欧盟国家企业签署了总额达150亿美元的合同,而中国将尽快派遣采购团赴欧洲落实这些采购。中国以诚意,期望给欧洲带来“希望、勇气、信心和力量。”
驱散贸易和金融保护阴云
随着金融危机令“全球受害者”日益增多,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而设置壁垒的压力也在加大,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近段时间以来,欧盟活跃的对华反倾销措施就是例证。
除了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由于信贷紧缩,一些国家在出台金融救市计划时,要求金融机构优先向本国实体经济部门发放贷款,试图将钱圈在本国,由此造成金融机构大量从海外市场抽回资金以满足国内需要,而这极大地抑制了国际投资,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构成了较大冲击。英国首相布朗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指出,在全球经济遭遇危机的时候,金融保护主义产生的危害性,将远远超过贸易保护主义。
如今,保护主义思潮已经开始向欧盟各个领域渗透。最让英国政府尴尬的是,布朗在世界经济论坛大谈保护主义弊端的同时,英国塞拉菲尔德核电站600名工人举行罢工,抗议能源企业雇佣外国工人而非英国本国失业者。这看似合理的要求,实际上违反了欧盟劳工法,是一种工作机会保护主义。
欧盟各国这种保护主义做法,按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的说法是,保护主义抬头,只会把经济衰退恶化为大萧条。
道理谁都明白,但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温总理的访问和给欧洲带来的礼物,其实说到底,就是希望通过中国自身负责任的态度来表明:应对这场危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独善其身,更不可置身事外。抵御金融危机不是零和游戏,双赢和双输之间的选择只在一念之间。(本报记者 杨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