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大唐兴寺”
位于湖南湘潭十八总(即湘江岸边锦弯旁)的“大唐兴寺”,虽然只是一座僧侣不众且屡遭毁坏的普通寺庙,但其名称却颇有来历。
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晋代的“大唐兴寺”,最早名为“石头寺”,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了。不过,到了唐代因为有著名高僧智俨曾到该寺讲经并圆寂于此,该寺僧侣为了怀念这位高僧,遂在寺旁建起一幢六角九层石塔葬其骨殖,故“石头寺”又名“石塔寺”。其实,“石塔寺”之盛各不仅仅因为高僧智俨,还源于一篇塔铭和一则传说,那就是由唐代大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所作这篇刻于塔基之上且文采飞扬的塔铭,而传说则是因为塔内还供奉有唐初大将尉迟恭所用之铁鞭。当然,该寺后来之所以以“大唐兴寺”之名传世至今,其间自有典故,而典故的主人公就是以书法名留史册的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
褚遂良(公元596年一公元658年),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唐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吏部尚书,曾受封为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作为一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书法艺术最初学习虞世南,晚年则偏好“二王”(王献之、王羲之),其正书丰艳流畅,清俊飘逸,是唐楷创新的发端者,对后代书风影响极大,著有书品《大字阴符经》和《倪宽赞》等传世。其实,以书法艺术名世的褚遂良,还是一代敢于直言上谏的贞臣。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时任谏议大夫的褚遂良鉴于高宗皇帝欲废并无过错的王皇后而改立武则天为皇后一事,遂履行职责直言上谏劝阻,从而被高宗皇帝降旨贬为潭州都督。一天,来到潭州就任的褚遂良信步登上湘江边的陶公山,只见苍松翠柏间有围墙高筑的一座古庙,进入寺庙山门即为钟鼓楼,门外有高僧智俨骨殖所葬之处——石塔,整个寺庙共有三殿,前殿供奉的是弥勒佛,两旁列有四大天王和十八罗汉;正殿供奉有释迦牟尼、药师和地藏菩萨等;后殿则供有千手观音。除了三座殿宇外,寺庙内还辟有一处小花园,其间水阁凉亭布置巧妙,景色十分宜人。面对如此景致幽静、寺宇宏伟的石头寺,褚遂良这位耿介的贞臣遂触景生情,想到当前朝纲不振,不禁心生悲愤,挥毫题写了“大唐兴寺”四个大字,以暗示匡扶大唐之意。随后,石头寺僧人将这四个字刻为石额,从此该寺更名为“大唐兴寺”,并一直沿用至今。对于这一典故,清康熙《湘潭县志》中有记载说:“褚遂良永徽中以谏立武昭仪,为李勋,许敬宗所闻,贬为潭州都督,常登陶公山游锦湾,因易(石塔寺)为(唐兴寺)。”又载:“晋石头寺,在锦湾,虞褚登善(即褚遂良)题榜,易今名。”可惜的是,“大唐兴寺”曾于元朝末年被毁,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重建后又多次毁而复修,到了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寺院因遭劫匪,遂僧众四散,寺院开始败落,今寺庙旧址已被改建为唐兴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