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是提升湘潭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打造湘潭“文化名城”的重要途径。围绕湘潭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在了解湘潭悠久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湘潭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较快发展。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7532万元,比上年增长21.1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6%。
在文化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各行业创造的增加值为47745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70.67%;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行业实现增加值19787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29.33%.
文化产业中三个层次的情况:2006年核心层实现增加值15201万元,实际增长19.68%,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2.51%;外围层实现增加值32544万元,实际增长21.31%,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8.19%;相关层实现增加值19787万元,实际增长21.96%,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9.3%,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23:48:29。
二是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3864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8%。其中:核心层共有从业人员3326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23.99%;外围层共有从业人员6249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45.07%; 相关层共有从业人员4289人,占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0.94%。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从业人员之比为24:45:31。
三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我市文化产业实现了以外围层为主体,核心层、相关层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外围层的文化休闲娱乐业加快发展,核心层的广播电视业和新闻出版业发展势头良好。广播电视方面已经形成了包括湘潭电视台都市频道、新闻频道、法制频道、商务频道和湘潭交通广播电台等平台,新闻出版方面则形成了湘潭日报和湘潭晚报两大报纸平台以及湘潭在线新闻网络平台。
虽然湘潭市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行政管理结构上,部分分工过细,管理比较分散;宏观管理层面上,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微观管理层面上,尚未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二是总体规模偏小。由于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尚未形成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增加值远远落后长沙(1715641万元)和株洲(183207万元),所占GDP比重也远远落后长沙(9.58%)和株洲(3.02%)。三是基础条件比较落后。文化设施更新缓慢,文娱演艺业和新闻出版业硬件设施比较落后,素质较高的文化产业人才较为缺乏。四是区域互动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好湖南、特别是长沙文化产业崛起所带来的集聚效应,没有充分融入到长株潭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集中区的行动中去。
二、对发展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1、突出特色,打造伟人文化品牌。国内外的许多成功经验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的价值化—文化价值的资本化—文化资源的产品化—文化产品的品牌化—产品价值的放大化”这样一条路子,而文化产品的品牌化又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将毛泽东铜像、书法和齐白石书画等现有文化产品提升品味,形成湘潭特有的伟人文化品牌,通过深度创意,准确定位,精心策划,大力推介,使之最大限度地吸附资本、开拓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2、科学规划,积极建设文化设施。文化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应按照确定目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量力而行的原则,分阶段、分层面、分类型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点建设大型文化设施。齐白石和东方红两大广场的建成,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湘潭市民的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目前,毛泽东文艺馆、柏丽广场文化城正在兴建。二是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市、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投资、建设、管理和经营要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从根本上改变由政府独办独管的格局。在逐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建立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基础设施机制,增强文化基础设施的自我发展能力。盘活存量,提高现有文化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3、抓好项目,构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项目是文化产业一个最基本的载体,是发展文化产业最便捷、最有效的切入点。要建立长效的招商平台,以项目为先导,以资源为依托,集中实施一批辐射力强、示范性和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政府要从财政、投融资、税收、土地、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政策等各方面,全面落实国省各项优惠政策,并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的配套扶持办法,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中具有先导性、示范性的项目建设。当前,要重点抓好韶山毛泽东文艺馆、湘潭县隐山、湘潭市博物馆及“中国魂-韶山”大型晚会等项目的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形成旅游、投资的鼎旺人气和强大的文化消费市场。
4、文旅结合,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为基础,以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为平台,加强对伟人、名人、名帅在文学、艺术、军事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中的文化内涵,不断推出体现独特文化品位的精品旅游项目,通过文化项目留住游客,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5、推行改革,培养吸纳文化人才。通过文化交流、项目协作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创新、策划、生产水平。其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深化文化企业单位的人事改革,通过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等形式,优化配置、合理使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