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转型时期的株洲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教育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教育发展,坚持“从原点出发”,尊重教育规律,构思事业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始终贯彻教育公平、服务人的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服务经济发展五大理念,走上了一条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科学发展之路。
全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位列全省第一,10所高中学校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彰;省教育厅处罚的29所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株洲没有一所;株洲教育综合实力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首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举行。学业水平考试号称“小高考”,它的成绩将会与高考挂钩,考试的结果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考生的升学。
近年来,株洲教育坚持科学发展,不刻意将好的生源和师资集中来打造“名校”,始终按照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力实施“扬峰填谷”战略,夯实基础,力推均衡发展。目前,全市普通高中学校精彩纷呈,株洲市二中、醴陵市一中这样的老牌重点、三湘名校更加辉煌,其教学理念、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位居全省顶尖名校行列,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新的名校,如北师大株洲附校等,形成了百花齐放不争春的局面。这样,使更多学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2009年,我市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实现双丰收,教育局长陈天星认为,“这是对株洲教育人这几年坚守和践行教育科学发展的最好注脚,也是我们夯实教育基础、水到渠成的结果。”
教育公平: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零门槛”
株洲市将省教育厅规定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需的“六证”简化为“一证两章”,基本实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零门槛”,让老百姓的子女有书读,读得起书,读好书。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和“两免一补”政策,全市筹集并发放救助金近1.5亿元,惠及120万人次,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我市近年来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省示范性高中从7所扩充到14所,市区从3所扩充到6所,最大限度满足老百姓需求,这也是一种公平。
评价体系:
升学率和分数不是唯一标准
强化德育地位。全市中小学思想品德合格率99.8%,五项德育课题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30所学校获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学校称号,我市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区,芦淞区学校德育JQ工程被评为湖南省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十大优秀典型,获得“全国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特殊贡献奖。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小学、初中2002年开始,高中2007年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抛弃以升学率和分数为评价学校和学生的唯一标准的做法,强调过程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引领教与学的行为方式服务于人的发展。
狠抓教学质量。质量建设注重降低重心,注重课堂效率,注重全面发展,注重综合质量的全面提升。高考仅是教学质量的一个指标,在全面质量建设的推动下,株洲高考成绩不断跨越,目前已稳居全省第二。
内涵发展:
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2004年开始,每年“三个100万”用于教师队伍建设,扎实开展继续教育和教师培训,一支业务精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修定完善学校考核制度,促进校长由管理型向专家型转变,提升了株洲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督导制度,规范常规教学行为,强化教育教学视导,提高教学效益。
均衡发展:
在全省率先解决城区入学难问题
全部接收54所企业办学校之后,城区学校分布不合理,城区中心地带少,相对集中在比较偏远地区,且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低,群众反映强烈。2006年投入8000万元对城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行调整,新增学位7700多个,在全省率先解决城区入学难问题。对全地区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推广炎陵县的集中办学模式,撤并一批条件差的学校,全市学校数由1998年的2300所到现在的798所。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全面提升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加强合格学校建设,力争三年内全市合格学校建设达85%,教育更趋均衡。
服务经济:
订单培训、校企合作
确定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围绕支柱产业,建设骨干特色专业,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得到省厅的高度评价。拥有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
株洲教育人在践行科学教育价值观的道路上一路艰辛、步履蹒跚,但硕果累累。通过布局调整,理顺了关系,优化了结构;通过突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了核心竞争力;通过练内功增强了发展后劲;通过均衡发展,推进了区域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多元发展扩充了优资教育资源,株洲教育已驶入全面建设教育强市的发展快车道。
探访名校
南方中学: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南方中学走出了一条教学质量、育人质量持续提高、和谐发展之路。
制度好,效果才好
为了使“关注每一个学生”落到实处,学校从制度层面做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努力。遵循“比起点,看提高”的原则制定了绩效考核方案。这种比较成绩进步幅度的考核办法,引导老师自觉地去关注后进生、后进班。同时推出导师制。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真正体现了新课改“为了每一位学生成功、每一位教师成功”的出发点,促进和引导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教学改革。
小袋子有大千秋
成为南中学生的第一天,学校便会送给每一名学生一本精致的小册子作为礼物,册子的封面写着——“成长的足迹”。
成长袋不仅有效地实现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动教育,而且多了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吃火锅”也要讲科学
南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出发点,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教室中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被彻底的颠覆,取而代之的是6个6人小组。学生把这种座位方式亲切的称为“吃火锅”。
首先,分组要讲究“八大原则”——成绩平衡、男女比例平衡、文理科倾向生平衡、班团干部分配平衡、性格特征平衡、纪律观念强弱平衡、自愿与教师调配相结合、小组动态管理。
其次,开展小组竞赛评比活动,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市二中:统筹兼顾稳步前行
作为湖南省首批评估挂牌的八所省重点中学之一,如何倡导、引领全省乃至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潮流?
办学思想是灵魂
在新课改理念和新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彻底摒弃了应试教育弊端,形成了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文化,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新课程改革经验。
教师队伍是重点
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去年组织完成了3个省市级“十五”课题的结题工作。其中,张辉校长主持的课题《开发高中学生创新潜能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得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
课程设置是核心
每个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市二中的学生都要在机房上一场特殊的电脑课:利用学校自主开发的株洲市普通高中校园管理平台选课。
为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尝试以科目对开、模块对开、连堂排课的方式,减少学生学习的科目数,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醴陵市一中:赢在课堂
从高一第一学期起,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保证各领域各学科的课时,狠抓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内涵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这所百年老校、三湘名校青春日益焕发。
对于情绪不稳定的学生,除了各班班主任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心理疏导工作之外,年级部还请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了辅导讲座。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重要一环。为此,年级部提出了“赢在课堂”的口号,要求各学科老师认真执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学校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点评、检测反馈”五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从每一次备课入手,精心设计学案,着重夯实学生的基础,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攸县一中:关注“学困生”
攸县一中在今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合格率排在全省示范性高中前38强。
任何一所学校都会存在学困生,在攸县一中,学困生“留得住,学得好”成为一种特色,攸县一中行政和年级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关注“学困生”。
采用包干办法,每个任课教师包干3到5名学困生,全面关注,全程指导。
对于进步较大的学困生,重点表扬行为习惯和学业态度有较大改变的学困生。要求教师认真填写《策进簿》。
帮扶学困生,班主任是最重要力量。所有班主任都按照年级组要求实施“一帮一”的办法来促学困生。
许多家长说,把孩子送到攸县一中我们放心,因为学校确实做到了“一个也都不能少”。
茶陵一中:精细管理上水平
地处边远山区的茶陵一中,在2009年湖南省首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总合格率达到96.24%。
抓好集体备课
加强集体备课组织形式和提高备课实效性,力避集体备课的形式主义。学校采用由一人主备、其他人辅备的组织形式,并要求在集体备课之前人人写出详细的教学方案,“主备人”在集体备课时抽签产生。
构建高效课堂
为了适应课改要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学校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做到“六要四不讲”:“六要”就是教材要让学生读、问题要让学生提、过程要让学生说、规律要让学生找、实验要让学生做、结论要让学生下。“四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学弄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试验能弄懂的不讲。
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改变以往单一的以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做法,采取综合评价手段,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对教师实行基本素质评价;加强课堂教学评估;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