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林海苍茫。“林改”成为近期炎陵县最活跃的音符,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4.2万户农民成为“山的主人”,绿色乐章在山林间奏响。
山有其主,户有其林
炎陵县有林业用地258万亩,占比达85%,其中林地221万亩,活立木蓄积达924万立方米,另有楠竹3727万根,是全省重点林区县和“林业十强”县。
长期以来,由于产权不明晰,该县林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率”的状态,林农守着金山、银山,日子却过着并不宽裕。
建国以来,集体林权先后经历过6次变更,“林改”任务繁琐而艰巨。该县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广泛动员,迅速推进“明晰产权、勘界发证”等基础性工作。
大地增绿,农民增收
“林改”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绿色革命”,把林地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依法享有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大地增绿、农民增收”才有保障。
“林改”后,山有了界、树有了权,林农的生产热情高涨。去冬今春,该县造林2.7万亩,是往年的近两倍,其中林农自发投资造林1.3万亩。垅溪乡造林7000亩,人平近1亩,创历史纪录。西坑村农民罗芳强、菜坪村农民邝怡平各自租山造林1000亩。仙坪村党支部书记谭观源带领村民种植黄桃和新世纪梨440亩。
山还是那些山,可在农民眼中,山林已是自己的“绿色银行”。无论栽树种果,还是围篱护林,他们开始追求精细化,其结果是林农受益。去冬今春,该县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1600元,是“林改”前的1.5倍,垅溪乡古仙组农民的户均收入更是高达2万元。
权责分明,面貌一新
不同的体制,引发出不同的心态、责任和效益。
过去,林农戏称:“我山不种我树,我树不能我砍,我砍不能我卖,我卖不能我得。”权责利的游离,导致林农对林木生产漠不关心,甚至盗砍滥伐。如今,林农们则是“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过去,林农认为山是集体的,林是干部的,长好长坏无所谓,往往是“春栽树、夏发芽,冬天拔了烧罐茶”。如今,林地和树木成了林农的“聚宝盆”,他们自然精心呵护。过去,山林起火,往往是“干部打火,群众观火,领导恼火。”如今,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基本都组建了扑火队伍,确保“打早、打小、打了。”
“林改‘唤醒了沉睡的山岗,催生了山野的绿意,并将绘就炎陵更加秀美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