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1861年~1919年),字眷诚,原籍安徽省婺源县(今属江西省),清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七日(1861年4月26日)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一个没落的茶商家庭。7岁开始在县城一家私塾读书,由于家贫,11岁考取了赴美官费留学生。经过6年的基础学习,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专业,3年以后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回国,并取得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一度在广东水陆师学堂任洋文教习。光绪十四年(1888年),经留美同学邝孙谋的推荐,进入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从此,詹天佑的身后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建造滦河大铁桥,参与山海关内外的铁路建设。1902年秋,由他担任总工程师建造的新易铁路,在隆冬时节,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就高质量地建成通车,开创了中国工程师自己勘测、设计、建筑铁路的先河。詹天佑因此名声鹊起,成为其后不久中国人主持建造京张铁路无可争议的最佳人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商人李明和首议商办京张铁路。清政府虽不赞成商办,却由此对这条铁路重要的战略地位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经过一年多的外交谈判,清政府同英、俄帝国主义政府达成协议:决定不用任何一国的洋工程师,使用京奉铁路的余利,由中国人自己建筑和经理京张铁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督办铁路大臣袁世凯、胡燏芬呈请朝廷批准,成立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局,任命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总工程师兼会办。面对人才奇缺的困难,顶着中外舆论的压力,詹天佑置个人名利于度外,决心为国家、民族争一口气,毅然承担了建造京张铁路的重任。在建造京张铁路的4年中,詹天佑表现出了极高的民族责任感和卓越的组织才能、清醒的科学头脑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在工程筹备阶段,人手十分紧张,他不以官自居,身兼多职,工作起来不分昼夜。在勘测路线时,他深入第一线,率领工程技术人员从丰台出发,每天餐风露宿,跋山涉水,精心测量每一个路段,直到张家口。在测线的同时,詹天佑还认真地调查了沿线的经济贸易状况和自然资源的储藏量,为提高铁路的经济价值进行前期调研。鉴于国力较弱,詹天佑先后测量了3条路线,经过对比,选择了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又节省经费的关沟线施工。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四(1905年10月2日),京张铁路正式开工了。在世人瞩目的重大工程中,詹天佑显示出超人的智慧和旺盛的精力,他不仅要监督施工质量,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还要为拨款、征地等事项奔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詹天佑升任总办兼总工程师后,为了随时了解工程进度,及时解决施工难题,他将总工程师办事处移至南口,全力以赴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关键所在--南口至岔道城路段。在这一阶段施工中,詹天佑采用中距离凿井四面对挖的方法,高质量地开凿了长达1145米、当年闻名世界的八达岭隧道;采用折返线的方法,在青龙桥铺设了人字形轨道,减小了坡度;采用两台机车前拉后推的方法,使列车安全顺利地通过八达岭天险。他还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自动挂钩,提高了列车安全运行的保险系数。这些发明创造的有机结合不仅是当时铁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迪。
在建造京张铁路过程中,詹天佑的一腔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尽快发挥铁路的作用,他采用了分段施工、分段通车的办法,不仅可以利用建好的路段运输施工器材,加快工程进度,减少工程费用,还能便利沿途客商,尽快收回成本。列车所用煤炭均由沿途所经的鸡鸣山、新保安山两矿供应,每年节省许多运费。在开凿八达岭隧道时,井下炭气很重,詹天佑就在井口设置了换气扇,不断输入新鲜空气,来保证工人的身体健康。在隧道中,大约每隔300英尺就设一个避险洞,确保检修工人的安全。在确定施工路线时,为了不使居住在居庸关内的农民因为修铁路而倾家荡产,他特意将路线向东绕行20多米,保住了近百间房子。为了保证铁路机车在关沟段的安全行驶,需要在南口村附近建立一个机车检修厂,詹天佑看到南口村的老百姓耕地极少,竟一亩熟地也没征,把厂址选定在村南2公里的荒野河滩上,宁可自己的生活环境艰苦一些,也不扰民。今天的南口镇就是在机车检修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
宣统元年八月十二日(1909年9月25日),京张铁路在1万多名中国铁路工人的共同努力下建成通车了。八月十九日(10月2日),在南口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大典。满清朝廷邮传部尚书徐世昌和中外来宾1万余人出席了典礼。中国的官员和工人在典礼上眉飞色舞、欣喜若狂,感到无比自豪;一些狂妄一时,预言"中国会修关沟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的外国铁路工程师们,在无可挑剔的工程面前,无可奈何地竖起了大拇指。
京张铁路全长273公里,沿途设16站。在詹天佑主持下,全部工程历时4年,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建成通车,共耗.银693.5万两,比原预算省银28.8万两,在中国和世界铁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近百年来,这条铁路虽然经历了多次战火和自然灾害的劫难,但依旧完好无损,至今仍为国家的四化建设贡献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