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发展大兴区中国特色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长子营镇留民营村党支部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大胆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带领群众闯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的致富之路,
定下生态中国特色农业大计
昔日的留民营是一个靠吃政府返销粮过日子的贫穷村庄,“穷则思变”,1979年底,新一届党支部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规划,苦干五年,改碱治洼,挖井修渠,硬是把这高低不平的盐碱地改造成了既能浇又能排的高产稳产的方块田,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家家住上排子房(砖瓦房),粮食总产突破100万公斤”的奋斗目标。随后,又制定了第二、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家家建起了太阳能沼气池,初步解决了农民烧柴难问题。1984年,村党支部打算发展电镀和翻砂等村办企业,可北京市环保所的一位高级工程师却建议:“电镀和翻砂有污染,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都不利,不如搞生态农业。”当时村党支部书记张占林和其他村干部虽不太明白这个新名词的准确含义,但他们相信科学,在专家和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搞起了以沼气为先导的生态农业,既增加经济效益又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从此,留民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成为中国第一个得到国际生态学界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承认的“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中国特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农业是个系统工程,要想让它低投入高产出,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周期才能转化出高效益。村里按照生态学原理调整产业结构,以沼气为中心串联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二养、三加工,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结构。
沼气利用是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的特色,村党支部紧紧抓住这一特色不放。有了沼气,农民使用它烧水做饭,每年全村节约原煤100吨,沼气渣内含有大量氮、磷、钾等养分和有机质,施用到农田后,成了农作物生长的主要肥料,解决了过去向农田投入大量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成本加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沼气废渣作肥料生产出来的粮食、蔬菜无污染,成为绿色食品。经有关部门测定,施沼气渣肥,无病无害,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过去增加了7%,节省农业化肥开支达20多万元。为解决养殖业粪便多、农民家家搞沼气池太麻烦等问题,1992年8月,该村又在专家指导下,投资80万元,新建了一个能消化5万只鸡粪的100立方米的大型高温沼气池,一年四季发酵产气,可供全村农民和集体食堂浇水做饭,既节约了钱,又净化了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1997年5月,该村上马第二期沼气工程,增加了新的贮气罐,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全村农民可用沼气代替炉火来取暖。
为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实现环境和效益的同步增长,党支部从林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两渠两路一个网,两环两场一个园”整体绿化工程。几年来,营造片林120亩,苗圃100亩,更新营造林带19条,新建泡桐树与粮田间作240亩,营造环田林、环村林、环厂林,并兴建村庄公园,使林木覆盖率由6.1%提高到现在的28%,连续几年被评为“首都绿化、美化先进单位”。
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及各业的快速发展
为利用好生态农业的品牌和充足的有机肥料,村党支部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安全食用农产品的契机,提出了发展绿色农业的目标。他们投资450万元建设占地500亩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引进名、特、优、新蔬菜品种50多个,新品种带来高效益,特种蔬菜打入北京各大超市,效益比普通种植高出6倍以上,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而且还成为北京南郊的一个绿色食品生产和观光、旅游基地。
村党支部紧紧抓住发展养殖业的有利时机,先后新建和扩大养殖场,形成了10万只蛋鸡场,20万只鸭场,5000头猪场,200头奶牛场的群体规模。在形成的养殖优势基础上,党支部又提出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计划,并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认同。经过几年的努力,村里建起了奶制品加工厂,生产出活力钙奶、鲜奶、酸奶等系列产品,使牛奶就地增值;还建立了饲料加工厂,既解决了当地卖粮难问题,又为本村周边地区的畜牧养殖业提供了优质饲料,促进农业的综合发展。同时,村里还利用沼气的残渣、废液发展水产养殖业,建起了5个渔池,占地60多亩,每年向市场提供鲜鱼3万公斤以上。全村年上市牛肉达90万公斤,鲜蛋260万公斤,奶制品25万公斤,活鲜家禽30万只,成了广大消费者喜爱的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给留民营人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如今,不仅全村400多劳动力都能就业,村里还从附近村招收了200多名就业人员,一些一产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
中国特色留民营生态农业在国际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多年来,这个村成为大兴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来这里参观考察,共接待中外来宾30多万人次,1997年4月24日,世界能源理事会亚太地区5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慕名来到留民营参观考察,所见所闻,令他们赞叹不已:“留民营生态农业在中国是一流的,在世界也是一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