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设施农业总面积达8.9万亩,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1.3%,居京郊之首一幢幢高标准大棚、日光温室拔地而起、成方连片;智能温室娃娃、室外气象自动监测、滴灌、微喷等现代农业设施一应俱全;一批掌握了嫁接栽培等新技术的农民,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的“土专家”……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大兴区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实现特色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多赢。
不久前,市委书记刘淇到大兴区调研时强调,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两手抓”,在做好奥运筹办工作的同时,集中财力,发动群众,全力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保持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特色发展势头。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兴区委、区政府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成为北京市设施农业“两区两带多群落”规划布局中的南部设施生产区。目前,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8.9万亩,占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的61.3%,居京郊之首。
政府补贴村民建大棚在北臧村镇巴园子村,村民巴红春站在自家的钢架大棚前掐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一亩钢架大棚区里补助4000元,镇、村补助2000元,自己购买棚膜、草帘等花费近2000元,家里建起7个大棚,种植精品西瓜和蔬菜,一年少说也收入6万多元。”种一亩露地蔬菜农民平均收入2200元,种一亩塑料大棚蔬菜农民能挣6000多元,种一亩温室蔬菜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是8000多元。为了进一步转变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经营理念,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大兴区加大设施农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特色设施农业。
大兴区制定出台了《保护地建设补贴实施方案》,对新建保护地提高政策扶持标准。从2005年开始,对新建竹木大棚、钢架大棚、标准温室分别给予每亩2000元至5000元的补贴,当年新增保护地2.74万亩。2006年,对新建保护地提高政策扶持标准:新建保护地设施面积在30亩以上的连片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按设施面积分别给予每亩5000元、3000元的资金补贴,当年新增1.4万亩。2007年,大兴区又启动了刘礼路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以及农业采摘园的特色建设,使农业产业的发展充分体现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生活、示范三大功能。三年来,全区累计投入补贴资金1.21亿元。
今年,大兴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产业功能和景观效果,投资近1亿元,对庞安路进行全面改造和开发,建设集观光采摘、旅游休闲、特色农产品销售、高科技农业示范精品展示、休闲健身、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农业观光旅游大道——“瓜乡大道”。
据了解,“瓜乡大道”全长13.5公里,沿途经过庞各庄镇、魏善庄镇和安定镇,涉及19个行政村,4000余农户。从瓜乡桥向东,沿途1.5万亩设施保护地西瓜成方连片,沿线绿化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大道两侧,建有展现瓜乡风情、造型新颖的销售港湾和休闲销售中心11处,面积从2500平方米到12000平方米不等。除设有停车场、销售厅、管理房、卫生间等设施外,还建有特色高科技精品展厅和日光温室,方便游人观光、采摘、购买瓜果。
据悉,“瓜乡大道”一期完工以后,还将向东经过古桑园,再向东南直至采育万亩葡萄观光园延伸,向西将延伸至永定河观光产业带。届时“瓜乡大道”将成为横贯大兴东西,辐射周边地区,长度约50多公里的农业产业观光带,带动周围各种蔬菜、瓜果产业的有机生产和有机农庄建设,成为展示大兴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走廊。
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在大兴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菜花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时按需供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经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养好花。
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上,大兴区超前示范推广精准农业,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目前,已在5个镇、6个村示范推广精准农业技术,智能温室娃娃、室外气象自动监测、负水头精准灌溉、液肥精准施用、静电精准喷药……16项获得国家专利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在2000亩农田上,全程监控瓜果菜花生长过程,帮助农民实现更高层次的精耕细作。
据估算,大兴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的生产基地,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节水15%,省药20%至30%。采育镇鲜切花生产基地减少农作物因温度、湿度不适而发生的病虫害,鲜花达到出口品质的比率提高了20%。
农委主任汪宝国介绍说,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大兴在农业管理、信息化、院区合作良好的基础上,把目光瞄向高端、高效的精准农业,抢占现代农业特色发展的制高点。
截至目前,市、区、镇三级政府已为技术开发、项目推广投入资金1700多万元,大兴正在筹划着在更大范围推广精准农业。预计明年底,全区示范推广农田达到四千亩,带动三万农户应用精准农业特色技术。
大兴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十一五”期间,大兴区将继续扩大设施农业生产面积,每年发展1.5万亩左右,并在六环路以南形成磁大路蔬菜产业带、民安路蔬菜产业带、刘礼路设施瓜菜产业带和庞安路瓜菜产业带四条瓜菜保护地产业带,使全区农业设施总面积达到15万亩。
大棚里长出好日子“同样是种两亩油菜,去年在露地上建了大棚,收入就由六千变成一万五了。现在村里正在建350亩温室,我还能包上一个,温室可比大棚来钱多了,我们的好日子都是打这温室大棚里‘长’出来的。”大兴区北蒲洲营村农民望着大棚里碧绿娇嫩的油菜喜滋滋地说。如今,像赵阳一样种植大棚的农户在大兴已有3万多户,户均增收2000元。今年1至5月,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3元,同比增长25.5%。
“依靠政府的补贴政策,我们村共投资500万元建了100座日光温室,平均每座收入1.5万元。”郭家务村委会有关负责人说。郭家务村农民有种菜的传统,可是个人投资力量有限,多数村民一直种着露天菜,没有能力建大棚。依靠优惠的补贴措施,村里建设标准日光温室,全村30余户农民承包了温室。村党支部在农业技术上、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服务和保证,村民阎青林掐指算了算:“过去种一年菜,每亩只能收入5000元。现在有了日光温室,冬天也不闲着,一年的收入少说也能有8000元。”
西黄垡村是京南闻名的大棚村,村里共建起了钢架大棚1000个,日光温室150个,达到人均一棚。村里大棚种植多的户最高收入达到了20万元,种得少的户也能挣3万多元,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村民们找到了一条长期致富的好路子,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咱可赶上了好时候,区里、镇里出钱出力帮咱建大棚。咱以后在温室里种菜,鸟枪换炮了!”一个村民乐呵呵地说起了生活的变化,“现在我们跟城里人一样,也不做早饭了,在村口买点吃的,然后就到‘大棚’里上班去了。”
为帮助农民打开市场,大兴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的市场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开拓销售渠道,最大限度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农民合作组织在连接农产品产、供、销环节,衔接市场与农民,实现资源共享、互通信息、风险共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区共有各类镇、村级合作组织125家,年销售收入2.5亿元,带动农户3.9万户。其中级标准化生产基地近50家,100多个产品通过了有机、绿色农产品认证。此外,大兴区还自主开发了农业信息网,为农民搭建了一个集农业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技术服务和产后农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特色综合农业信息服务网,同时链接了本区3个专业网站和20个农业企业网,架起了农民与市场、专家之间的桥梁,农民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上网与专家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