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1日,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顾立军一行对东莞开展了调研采访活动,并陆续发表了16篇中新社通稿,被海内外的媒体广泛采用,产生了良好效应。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转发其中4篇有关“聚焦东莞”的文章,以飨读者。
广东经济重镇东莞,已从“寒冬”走出,经济明显回暖,而产业升级也初现曙光,并非外界所传的那样“笼空鸟不来”、“南柯一梦”。金融危机过后的东莞,正采取多方面措施突围谋变,动作可圈可点。
东莞近期更加成为焦点,因这一拥有最多外企的城市去年最先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更重要的是,省委书记汪洋广东履新后抓“腾笼换鸟”,东莞是重要“试点”,“新政”本身就广受关注。
据中新社记者估算,起始于去年10月的金融危机,可能令东莞减少一成左右的生产总值,大约三四十亿人民币左右。按照产量与人口比,波及人口可能数达百万。其中最重一役樟木头镇玩具巨厂“合俊”一夜倒闭,受影响的员工就多达六七千人。
今日重走东莞,还能捕捉到金融危机肆虐留下的创伤和痕迹,除了专业街一些门店贴出“旺铺招租”字样外,厚街商业旺地康乐南路商铺租金也从最高的每平方米过万元陡降至眼下的八千元左右。至于出口,受伤最大,上半年大部分经济指标已掉头爬升,唯独出口仍以负增长两成三左右领跌,制鞋、家具等行业订单虽然有所上升,但出口仍未有明显好转。
东莞狂奔三十年、年均增长一成八的经济专列遭遇“急刹车”,带来了经济急降的阵痛,同时也带来了产业的加速整合、升级,当地官员的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厚街镇委书记黎惠勤认为,“要理性看待危机”、“危机并不可怕”。他告诉中新社记者,厚街倒闭了65家企业,都是些投资不足百万元、员工三四百人上下的低端产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政府无法做到的,金融危机帮我们做到了”。黎惠勤还透露,同期也有104家企业逆势扩张。
今日东莞,对待经济发展的观念已有明显的转变。市委书记刘志庚与记者泛谈几小时,实际上强调的就只有一句话:“不能靠消耗大量土地与人口来带动增长”。厚街书记黎惠勤说:“看下边的政绩,也看报表,但现在更看大企业、优势企业的比例”。而石龙书记冼周恩就认为,石龙镇一至一成五的增长是合适的,“太快了会散架的”,这些,反映了珠三角在规模和质量焦点问题上观念的蜕变。
目前,东莞开始新的经济突围:据观察,其策略主要是稳住经济和民生,加速吸引“内资”,并打“莞货北上”牌,在“内需”上做文章,明显带有“均衡经济”、“改善结构”的战略意图。也就是说,对外经济依赖度极高的东莞,开始恶补“内资”、“内市”一课,防止经济航母的“颠覆”。据观察,此一策略近数月签约不少,斩获颇丰。
东莞产业升级的亮点在经济危机后也渐渐勾画出来:低耗能的高科技产业以及承接香港辐射、服务珠三角的前沿商务服务业明显受到绿灯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