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贫困?
在一些人眼中,这是两个毫不搭界的词语。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广东逐渐和“富庶”“经济第一”等描述紧密相连。2008年,全省GDP达3569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7588元人民币(折合5369美元)。
然而,庞大的总量和可喜的人均数字,却往往容易让人们对科学发展的一大隐忧视而不见,那就是日益突出的城乡贫富差距。近期,世界银行与广东携手合作研究项目——《缩小广东城乡贫富差距》课题研究成果正式出炉。根据相关报告,我们走近广东的“贫富”状况,以期正视和破解难题。
居民收入:贫困向农村集中
收入是民生之基,收入分配差距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直接形式。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悬殊且呈扩大态势。(图表1)
广东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要远大于城乡内部的差距。从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量来看,2007年广东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769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为5624元,比例为3.15∶1,而1997年这一比例为2.47∶1。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5∶1左右,可见,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高于世界一般水平。珠三角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山区。数据显示,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三地差距从2002年的1.8倍、1.87倍扩大到2007年的2.15倍、2.04倍。而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看,这一比例则从2002年的1.62倍、1.46倍扩大到2007年的1.77倍、1.54倍。(图表2)进一步分析会发现,珠三角地区的财产性收入比重较大,且增长较快,而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在这一点上则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众所周知的城乡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之外,珠三角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对广东总体不平等具有相当的影响。
从行业来看,尽管城镇职工工资水平逐年提高,但行业之间差距不断扩大。以城镇从事农牧渔水利业的职工为例,2007年年平均收入仅有11897元,与收入最高的金融业相差5倍以上。
整体上看,广东低收入群体比例偏大,绝对贫困(个人丧失了最起码的基本生活手段)问题在农村严重。以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绝对贫困的参照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东绝对贫困的标准线在上升,从而使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从城乡差异来看,农村贫困人口的增加速度要显著大于城镇。2000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例为1∶1.55,到2007年,这一比例已升至1∶3.66。可见,广东的绝对贫困人口,已越来越聚集于农村地区。
社会财富:珠三角一枝独秀
一个地区拥有社会财富的多少,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这与人们贫穷程度成反比。
广东整体发展不平衡已是多年顽疾,全省社会财富总量主要集中在珠三角。2007年,珠三角经济总量为25606.87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79.8%,对全省GDP增量的贡献率达78.2%,其总量是山区、东西两翼总量之和的3.86倍。(图表3)
数据显示,这种悬殊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在继续扩大。2007年,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工业增加值的相对差距在19至22倍之间,一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相对差距在17至21倍左右,全社会固定投资总额的相对差距在7到13倍之间,外贸出口的差距则高达100倍。较之2000年,几大区域间的相对差距更加明显。
从个体层面来看,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高收入人群、珠三角及城镇地区。数据显示,约占全省65%的农村人口,只创造了全省20%的生产总值。其中,农村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从区域拥有的资本总量来看,资金通过金融机构向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逆向流动,拉大了区域间二元金融结构的趋势。1989年,珠三角资本总量为非珠三角地区的2.24倍,到2005年,则扩大到3.31倍。(图表4)
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地方经济实力、资金投入、提供方式、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差距,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不断拉大。
教育资源配置及受教育机会上,城乡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教师配置和教育成果四个方面。其中,师资的不均衡是城乡学校之间最大的不均衡。从全省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和职称分别占小学、初中专任教师的比例中可以看到城乡师资的差距。(图表5)
同样,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及保障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农村居民享有的医疗卫生资源与需求的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还有一定差距。2006年,全省县级卫生机构总数为1271个,相比2005年有所增加,但总量不及城市机构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综合医院不及城市综合医院的十分之一。从全省来看,珠三角拥有的公共卫生资源占全省80%左右,而其他地区不及其三分之一。(图表6)以2007年东莞为例,其人均门诊次数比揭阳高出6倍,个人住院率比清远高出5倍。
从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程度看,城乡差距亦十分明显。从覆盖人数看,截至2008年6月,全省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仅相当于全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7%左右,而同期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相当于全省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5%左右。从待遇水平看,2008年的农村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仅256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企业职工的21%。
政策指向:
惠及穷人的共享式增长
城乡贫富差距是城乡发展中起点不平等、机会不平等、结果不平等、调控不平等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体到广东,不同地区的区位、资源等自然禀赋差异,城乡居民在教育等方面的个人禀赋差异,导致发展起点不平等,是贫富差距的初始原因;经济发展差距、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导致城乡发展过程中机会和权利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了城乡贫富差距。其中,经济总量和产业水平的差距是导致贫富差距的直接原因;而经济、土地、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贫富差距最根本的原因。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二次分配和社会财富共享机制不完善,使得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导致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要开辟一条惠及穷人的、共享式的经济增长道路,世界银行专家组建议,广东可以采取“消除绝对贫困、减少机会不平等、遏制结果不平等”的“三支柱”策略,在改革政府间转移支付等制度方面进行重大突破,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的公平,致力于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