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仅去年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诏安从珠三角引进项目18个,总投资14.28亿元,最近又不断有粤商前来考察洽谈项目。全县目前已从珠三角引进投资企业和项目86家(个),总投资超过25亿元。粤商入闽还出现了向大项目、高科技投
入的良好态势,并且在形成产业链上出现新的突破。
诏安是闽粤的连接点,粤商入闽的新态势,显现了良好的海西效应。但这个效应绝非自然形成,而是诏安干部群众在跨省区域合作上持续不懈的探索与提升的结果。
自2004年海西战略实施以来,诏安就抓住独特区位优势,在跨省区域合作中先行先试,积极对粤招商,一批以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为主的企业转移到诏安。但这些企业大多数以接订单、代加工为主,属劳动密集型。
随着海西建设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使海西经济区涵盖的省市共同吹响了统筹区域内协调发展、推动跨省区域合作的号角。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区域协作如何提升内涵,从原来低层次、简单对接上升到产业分工与竞争?诏安县认为要转变对接的观念,变守势为攻势,从等待“承接转移”变为主动“上门吸纳”。按照自己在海西建设中的定位与分工,做好产业规划,打造接纳平台。县委书记于南生说,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出台和诏安被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使诏安增添了跨省合作的品牌优势,县里提升思路,再造环境优势,就能在吸纳粤商参与海西建设上有新作为。
打铁先要自身硬,首先要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条件。诏安县从三方面造优势:
一是抱团出击提升吸纳能力。过去诏安的工业小区建设以乡镇各自为战、缺少产业规划、无序竞争,难以吸引大项目。现在县里以整合工业小区为突破口,以县城为中心,将分散的工业小区统一整合成诏安工业园区、金都工业园、梅岭临港工业园、粮食现代物流园,再以“一城四园”统一对粤招商。整合提高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也提高了对粤商和大型项目的吸引力。金星乡和四都镇是国道324线边两个相邻乡镇,原来各自设有一个工业小区,规模小、资源分散。现在,县里将这两个乡镇工业小区整合成金都工业园,形成了以国道324线为中轴,纵深达1公里多、面积达7500亩的园区,并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招商引资政策,使原先各自为政的人才、劳力、土地、基础设施等优势得到了互补,整体聚集效应凸显,现已进驻企业项目40多个,产生了“1+1>2”的效果。
二是着力于“通”促进省际融合。区域合作需要交通发达,该县对外全力推进闽粤路网对接。除了高速公路、国道和建设中的厦深铁路与广东对接外,还投资1亿多元建成11条通往广东的边界等级公路,基本形成了客运快速化和货运物流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对内大力推进工业区之间的连接。外通内通,将诏安各工业区、各乡镇与粤东连成一体,往来便捷。诏安工业园区内漳州乐尔康药业公司目前正在投建的国家二类新药左羟丙呱嗪及口服液生产项目,就是与广东一品红药业合作的。原来乐尔康药业公司虽然具备生产能力和条件,但缺乏资金和销售网络,如今与全国知名的药品批发企业一品红药业合作,不仅解决了资金瓶颈,还可依托一品红药业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今年下半年该项目可望投产,仅此乐尔康药业将年新增产值7000万元以上。
三是打造“平安项目”创省际竞争软优势。投资软环境至关重要,而软环境建设也要有针对性。诏安在全省率先实行的在企业设立警务室的做法,特别受投资者欢迎。从粤东转移过来的漳州燕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仓储、物流、养殖、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公司负责人李先生说:“公司建设伊始,诏安县警务室等服务窗口就进驻工地,从投建到投产,这么大型的项目连一根铁钉都没丢失过,极为难得。投资诏安,看重的是诏安良好治安环境。”
诏安对接广东,借海西东风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实践告诉我们,海西建设,需要不断提升思路,转变观念,需要不断拓展优势,寻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