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江苏总结出攻坚克难的踏遍千山万水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办企业、说尽千言万语拉客户、历经千难万险谋发展的“四千四万精神”,用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0%的国民生产总值。今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四千四万精神”再次成为江苏经济逆势而上的精神动力。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说,只要我们传承并发扬经济腾飞之初的“四千四万精神”,咬定发展不放松,就一定能够续写新的更辉煌的“江苏故事”。
昔日靠“四千四万精神”创出“苏南模式”
了解江苏的人都知道,江苏能有今天,靠的是“四千四万精神”。
江苏的“四千四万精神”源自改革开放初期。提到江苏,人们总会将其与“鱼米之乡”、“经济发达”等词联系在一起。但这个“鱼米之乡”却一直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2007年全省每平方公里人口数已达741人,继续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的首位。一位苏北老农形象地告诉记者,江苏人守的是“鱼米之乡”,吃的却是酱油拌饭,“别说从地里挖不出聚宝盆,就是能挖出来,人家别的地方是一家独享,我们是十户、甚至几十户平分。”
扬中是江苏省面积最小的县级市,人口密度又是江苏各地中最大的地区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875人,人均耕地不足4分。用扬中人的话说:“如果靠岛吃岛,连酱油拌饭都吃不上。”改革开放之初,成千上万的扬中农民走出家乡,凭着“四千四万精神”,乡镇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地区综合实力连续11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列。
在江苏,像扬中这样受惠于“四千四万精神”的地方还有很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两岸,江苏人穷则思变,于是有人开始尝试办企业,成功经验不断地被推广,随之,乡镇企业一夜间如雨后春笋般染绿整个江苏大地,“苏南模式”家喻户晓。在“四千四万精神”支撑下,从睡地板到当老板,江苏人突破了地少人多的局限,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一跃成为经济大省。
今朝凭“四千四万精神”化危为机
“四千四万精神”不仅带领江苏人发家致富,还带领江苏人走出国门,催生出“新苏南模式”、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等一批富有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
近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江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外销无出路,外资进不来。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作为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经济增长10%以上?江苏的对策是“省长带市长,出国闯市场”。“过去靠‘四千四万精神’打天下,现在还要靠它保增长促发展。”
踏遍千山万水,也要在危机中找出条生路,吃尽千辛万苦,为了保增长、保民生、促发展,决不言苦;说尽千言万语,用真诚的话语与人沟通,达成理解、谅解、信任、支持;历经千难万险,就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敢为人先、只争朝夕,从来就是江苏精神的主流。今年全国两会刚闭幕,江苏各地就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高潮,江苏人踏上了飘洋过海寻找出路之旅。据江苏省外办一项统计,仅3月18日这一天,江苏就有58个招商团出现在世界各地。昆山是江苏的“出口大户”,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市场需求陡降。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说,对昆山而言,保出口就是保增长,抓招商就是促发展。2月中旬,张国华率队赴韩国和日本招商。“真是说尽千言万语,化解对方的疑虑,指明合作共赢的前景,才能打破坚冰。”
2008年度,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仍好于中国其他省市和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跃居全国第一。
明天“四千四万精神”再谱新篇
近30年的实践显示,以“四千四万精神”创办乡镇企业,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以创业创新创优实践推进“两个率先”,以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了江苏发展的鲜明特色和亮点。“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能做别人不愿做的事、肯挣别人看不上的钱。”这是对江苏“四千四万精神”的诠释。
实践同时也证明,“四千四万精神”不会过时。她是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对发展起支撑和推动作用的精神力量。今天,在江苏全省上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代表了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创新业的“四千四万精神”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继续发扬光大。
熔铸了江苏人奋斗发展轨迹的“四千四万精神”让江苏人更觉发展成果的来之不易和倍加珍惜。当年发展乡镇企业,江苏以“四千四万精神”攻坚克难,现在江苏再提“四千四万精神”,既是一种传承,也是发展的必然。江苏省省长罗志军表示,江苏需要继续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努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起到率先作用。放眼未来,江苏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进一步弘扬“四千四万精神”再谱新篇章,依然是新时期江苏人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