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标志着旧政权的覆灭,共产党走上治理中国的舞台。毛泽东主席激情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60年来,在“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的南京城,共产党领导人民保护历史文化,接力城市建设,创造新兴文明,向历史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执政成绩单。
共产党人不是绿林草莽,而是历史文化的保护者
60年前,解放军战士在南京“总统府”扯下“青天白日”旗,升起红旗的纪录片镜头,确实有一种“翻天覆地”的气势。喜迎解放的南京人民满怀期盼,也有人心存疑虑,共产党将把这座十朝都城建成什么样子?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共产党扔掉了旧时代的旗子,却没有扔掉珍贵的历史文化。
南京老百姓看到,占领南京的共产党人,对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非常尊重,把自己视为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理想的继承者。1949年11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孙中山诞辰,南京市军管会、南京市人民政府等500多名代表在中山陵举行了隆重的谒陵仪式。60年来,每年的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和11月12日,江苏省、南京市各界人士都要来此拜谒中山先生。
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王鹏善说,解放以来,政府先后两次对中山陵进行大规模整修;近年又投资40亿元对陵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使中山陵更加巍峨苍翠、秀美壮阔,成为全球华人景仰的圣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500万人次。2005年4月,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参观中山陵后,惊讶于保护的完善,表示中山陵与他小时候记忆的样子相比变化不大,而且显得更加壮观。
从海外归来的南京人,如今很容易就能找到旧时首都的大批标志性建筑——原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行政院、考试院,外交部,原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学、中央体育场,紫金山天文台、航空烈士墓,颐和路民国公馆区……近年,江苏省政府就投资4.7亿元对“总统府”及其周边的民国建筑进行恢复和保护。
如今,“总统府”已经成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每天游人如织。据副馆长王卫介绍,在修复“总统府”3个大字时,他们一处一处比照笔锋,发现问题细细校正,使这3个大字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拍摄,都与从前的一模一样。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位,今天的南京成了海峡两岸交流的重要窗口。国民党要员访问大陆首站一般都选择南京,南京人民由衷的欢迎态度让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南京也成为大陆与台湾的直航点。4月25日—29日的海协会和海基会的第三次会谈将在南京举行。
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杨新华告诉记者,387处市级以上文史遗迹都得到较好保护,具有南京特色的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国文化尤其受到游人青睐。以明文化为例,除了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外,还保存了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都城墙——25.267公里的明城墙。
“这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南京大力保护的历史文化太多了!云锦啦,金箔啦,昆曲啦……”杨新华如数家珍。
共产党人接管了政权,也就成为城市建设的接力者
作为首都,国民党政府对南京的城市建设极为重视。早在1929年就吸收古今中外的建设理念,编制了庞大的《首都计划》,在其执政期间,也为南京的城市发展投入了巨大人力和金钱。在今天南京随处可见的民国建筑上,不难看出他们取得的成就。
“共产党接掌南京之后,对南京城的建设不仅没有停止,而且大大超越了《首都计划》。实际上,共产党政府充当了南京城市建设接力者的角色。”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张宪文介绍说。
解放初期,南京城区面积只有40平方公里,而今南京城区面积已超过600平方公里。《首都计划》估算南京市一百年内人口数量将发展到200万左右,而截至2008年底,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758万。
在《首都计划》中没有提出建设长江大桥,因为美国桥梁专家曾断言“在南京造桥,不可能”。然而,南京城新的建设者们并没有被美国专家的判断所左右。
1968年12月,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可通行万吨轮船的特大型桥梁至今仍是京沪铁路跨越长江的唯一通道,极大地鼓舞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设国家的信心。
今天,虽然居住在长江对岸的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人还延续老习惯,把过江到玄武、鼓楼、雨花台等城区说成“去南京”,实际上,随着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相继建成通车,他们的生活早已融入了南京。目前,连接京沪高速铁路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通过江心洲连接两岸的长江隧道正同时快速施工。另外还有十几条过江通道也正在规划中。号称“天堑”的滚滚长江,正在变成南京城的“内河”,
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曾是南京城繁华的象征。但据记载,由于历代生活污水的污染,这条著名河流难见绿水清波,散文大师朱自清也慨叹它的绿色“太暗了”。1984年至2000年,南京市采取“排污与治污并重”的方针,全面整治横贯老城主城区、以夫子庙为中心的内秦淮河,显著改善了水质和沿河风貌。从2002年开始,南京又投入37亿元治理18.1公里长的外秦淮河,让内外秦淮河贯通畅流,成为中外游人赞叹的“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华的河”。去年11月3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蒂贝琼卡向南京市长蒋宏坤颁发了“联合国人居特别荣誉奖”,南京是世界上首次获得这一奖项的城市。
原国民政府的《首都计划》本有跨出南京老城区发展的意图,提出将政府的行政机关建到中山门外的紫金山南麓。后来由于抗日战争,这一建设计划搁浅了,直到国民党失去政权,计划也未能实施。这个发展梦想在新时代南京人手中变成了现实,并远远超出当年的设想。
2001年底,南京市政府提出“保护老城、发展新区”,实施“一城三区”的城市发展战略,跳出“城墙”,在环绕古城的秦淮河西岸至滨江地区兴建56平方公里的河西新城区;同时,在古城周边拓展面积达380平方公里的东山、仙林、江北3个新市区。短短数年间,曾是大片农田的古城周边,新城崛起,商旅辐辏,百业俱兴。
共产党人继往开来,成为新兴文明的创造者
在当今人们眼里,南京是一座经济繁荣、科教发达、文明昌盛的美丽城市。而在解放前,南京虽为首都,却是一座畸形官僚消费城市。公营企业仅有38家,私营企业中30名工人以上的只有36家,工业总产值7545万元(旧币)。全市135万人口中,从事工农业生产的工人、农民只占1/10。
南京市委党史办副主任庄小军介绍,共产党接管南京,拉开了经济建设的大幕。在1949年9月召开的首次全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就提出“要把过去畸形发展的旧南京改造成为真正健全繁荣的新南京”。经多年建设,南京已形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等8大支柱产业。2008年,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75亿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50元,居长三角城市前列。
在国民党政权时期,南京科教事业较为发达。中央大学学科设置之全和学校规模之大为全国各高校之冠。解放后,南京的科教文化事业大步迈进,保持了科教名城的显赫地位。目前全市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41所高校,在校大学生70多万人;研究机构600多家,在全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近年来,南京科技产业蓬勃兴起,大力发展软件业和服务外包产业,2008年南京市实现软件销售收入471亿元,同比增长30%。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南京承载了太多的灾难和屈辱。侵华日军长达一个多月的南京大屠杀更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解放以来的60年,是南京人民不断发奋自强的60年,用精神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成为南京人的不懈追求。
近年,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新时期南京市民精神。平民英雄周光裕、为民尽瘁的村支书李元龙、以诚为本的湖南路文明商业街……新时代南京人民“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的精神风貌早已传遍四方。
今年1月20日,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将从北京捧回的“全国文明城市”奖牌交给市民代表时说:“这块牌子是大家共同创建的成果,光荣属于700多万南京人民!”
美丽的城市、文明的市民、优良的环境,吸引了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世界文化名城博览会、第四届世界城市论坛等海内外嘉宾云集南京。今年4月,由南京代表中国申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工作正式启动。
“南京这60年的发展,真的说得上天翻地覆!我可以作证。”今年77岁的南京市民佘子清激动地对记者说。他5岁时,母亲惨遭侵华日军杀害。父亲带着他和哥姐靠卖报艰难度日,“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17岁时他和报童们敲锣打鼓迎接解放军进城。解放后,他一直在铁路部门工作,退休后每月工资还有2000多元。“我现在生活非常幸福。”
孙中山先生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漫长的60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日益丰富、执政方式日益科学的大背景下,南京取得巨大进步并非十分特殊。值得共产党人自豪的是,他们在南京抓住了历史机遇,顺应了历史潮流,不断印证着伟人毛泽东的豪言——虎踞龙盘今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