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莲琴(左)常来“桃园”打发闲适时光。
“桃园”庭院旧貌。
“桃园”庭院重修后新颜。
不管历史如何变迁,小桥流水、曲径深巷、古树幽院这一切,在苏州人眼中却可以永远一样的熟悉和亲切,因为它们是古城苏州不变的城市“符号”。近年来,苏州古城区加强了对古街巷和古民居的保护和整修,这让那些富有江南风韵的历史人文元素得以保存。今天(4月24日),“春天的乐章”采访团走访了沧浪、金阊和平江区等部分老城区,通过老居民们的讲述,回顾了苏州的老宅巷在解放前后所经历的沧桑变化。
现年82的叶莲琴15岁嫁到苏州,当时住在景德路附近,1949年解放军进入苏州城时就经过她家门前。“他们路过的时候我正好在家里洗碗,当时我丢下碗就跑到门口看,他们进城很安静,向我们招招手。”叶莲琴描述,之前听到很多国民党反动派散布的关于解放军的负面言论,但亲眼看到解放军后,才发现传言都是假的,解放军进入苏州城后非但没有惊扰群众,还特别注意避免损坏这里古老的砖瓦城墙,即便在百姓家借住的时候,他们还会告诉房子主人要保护古建筑。不过据叶莲琴说,当时有些年头的老宅子都十分破落,甚至有点像“贫民窟”。
后来,叶莲琴搬到了富郎中巷德寿坊,并一直住到现在,而在她家的旁边就坐落着清朝时期大户人家住过的历史宅院——桃园。今天,记者随叶莲英一起来到已经成为控保建筑的桃园,被这里如园林般的景致所吸引。“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到处都是杂草,假山也是又缺又破。”叶莲琴说,解放后由于年久失修,住户繁杂,桃园一度破落不堪,如今的改变则归功于沧浪区在2003年对其进行的一次修缮工程。整个工程耗资1000多万元,为了使古宅恢复原貌,修缮时还严格遵守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就这样,桃园内的古树、水池、太湖石等历史遗迹重见天日,亭堂楼阁则维持了原有的古朴疏朗,整个庭院又焕发出了清逸幽雅的风姿。
重修后的桃园现在成了道前社区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平日里居民就在这里喝茶、唱戏、听评弹、看图书、做民间手工……叶莲琴也是这里的常客,“现在和以前相比,那是漂亮多了,而且活动都是免费的。”像这样由控保建筑经修缮而改建成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目前在沧浪区已经有20多处了。
据了解,苏州目前有传统建筑100多万平方米,其中控保建筑的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米,这些古建筑在被保护利用的过程中,除了作为社区活动场所,还被发掘出了旅游的潜力,山塘街和平江路就是突出的范例。苏州文化学者徐刚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苏州是一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而古城风貌和文化遗产则是最好的证据,对古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既可以让它们传承古城独特的的历史文脉,又可以满足都市人在旅游、休闲方面的生活需求,给子孙留下更多宝贵的遗产和可供开发的空间。
此外,徐刚毅还十分支持将民间资本注入到控保建筑的保护中去,“苏州大量的控保建筑和传统建筑光靠政府力量是无法被有力保护的,政府应该从一个拥有者变成监管者。”徐刚毅说,应该让全社会的资金在政府的引导下都参与到对古城的保护中,并允许这些民间资本的拥有者由此获益,这样才能令古建筑保护走上可持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