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山大学将在今年9月全面推行“三学期制”。“三学期”将由两个18周的长学期和一个4周半的短学期构成,其中短学期(夏季学期)将从6月下旬开始至7月下旬。长学期(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的18周由17周的常规授课和1个考试周组成,而短学期包括4周上课和半周考试时间。实施“三学期制”条件下,各专业(年级)的理论教学主要安排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实习、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尽量安排在夏季学期。学校还将利用夏季学期,安排更多的跨校区开设的辅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三学期制”着眼于解决学校目前存在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跨校区选课困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程度偏低、本科教育中重点综合性大学优势不太明显等实际问题,其实质是通过学期制的调整,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促进多校区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为了推进“三学期制”的实施,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一是全面修订本科教学计划,适当调整教学管理制度。3月份以来,学校陆续召开有关本科教学的一系列研讨会,进一步完善课堂、实验、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学校要求各院系结合“三学期制”的实施,以世界排名前100位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参照,全面修订本科生教学计划,调整、重构课程设置,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二是建立全校性通识教育体系。2008年9月以来,学校已开始着力推进具有中山大学特色的含有6大类模块的一批通识教育课程,为学生自主选课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学校还将成立通识教育中心,推动有特色的通识教育,从课程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的开展。在大学的教学计划中,通识课程被设计为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按各大学科门类、分校区逐步推行不同的通识教育方案。
三是突出国际化的办学特色。“三学期制”的实施,为与国外高校学期制的对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校将设立专项资金,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夏季学期开设系列开放性课程和学术讲座,并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换生的培养规模,尤其注重拓展境外港澳交换生的培养规模。
四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加大对实习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和机制保障,建立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单位合作与联动的机制,共同推进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学校将通过制定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的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规范,建设一批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的基地。学校还将加大改善实验室建设条件的力度,加强实验室管理的制度建设,以保障学生夏季学期集中训练和暑期科研的顺利开展。学校将通过开展全校中英文教师授课大赛等形式,重点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和校内津贴制度,使之更加向本科教学倾斜,进一步加强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使优质的师资队伍更有效地为本科教学服务。倡导和激励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探索研究型大学科研促进教学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