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民生须固本。“十二五”开局之年,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就业问题,被党和政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年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超过“十一五”时期的最好水平。
找到工作、端稳“饭碗”,更多人通过就业实现了生活的改善,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坚持就业优先,就业数量质量双提升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开局之年,“就业优先”战略在全国各地得到充分贯彻,就业交出一份温暖人心的答卷。
到2011年底,全年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任务的136%,是实行积极就业政策9年来新增就业最多的一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3万人,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111%。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0万人,完成全年100万人目标的180%。2011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4.1%,低于4.6%的控制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就业的良好表现是在国民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背景下取得的。扩大就业关键靠经济拉动。为何此番经济下行,就业却未受大的影响?
据分析,虽然经济增速放慢,但我国经济基本运行状况仍属健康,且下降后的GDP增速还处于比较快的区间,这对就业起到了支撑作用。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国家提出要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更加注重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情况下更多地带动就业,“就业优先”成为各地共识。
就业优先,各地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我国多数省份把促进就业和治理失业作为重要指标,建立起目标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落实。
就业优先,各地努力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使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针对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不少地方出台扶持措施,稳定岗位。对于产业升级可能造成的失业,各地提前做好准备,将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扶持政策体系。
坚持就业优先、谋求包容性增长,使就业数量增长的同时就业质量也得到提升。2011年,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全国共有24个省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22%。
2011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这是我国首个促进就业国家级专项规划。《规划》确立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就业目标,成为政府履行促进就业职责的重要依据,更让百姓对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的就业状况充满了信心。
统筹解决就业难、招工难
不少人为找工作发愁、不少企业又为招不到人犯难——去年以来,“就业难”和“招工难”交织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凡来此登记的求职者,均可免费吃住、免费找工作”——这是天津市针对农民工求职推出“24小时求职公寓”的服务项目。来自河北武安的韩爽、韩雨姐弟俩,在一家求职公寓登记住宿了一天,很快找到了在电子元件生产企业的工作。天津的“24小时求职公寓”,既降低了外来劳动力的求职成本,又为本地企业解决了招工难题。
统筹破解“就业难、招工难”,各地推出大量新举措,畅通求职渠道。四川等地建立起重大项目用工对接机制,实现企业招工与落实政策、企业招工与劳动者求职、企业技术工人需求与技能培训“三个对接”。浙江等地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移民安置地区创建“灵活就业互助社”服务平台,通过自愿联盟,实施就业互助,解决困难人员就业以及企业季节性用工短缺问题。2011年11月,全国招聘信息公共服务网开通试运行,全国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招聘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发布,为天南地北的求职人员免费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岗位信息,尽可能地减少了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摩擦性失业。
高校毕业生是当前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从14个方面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扶持力度。全国各地贴近毕业生需求,多渠道搭建起供需对接平台,广泛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空岗信息。北京依托街道、社区平台,将岗位信息直接送到毕业生手中;辽宁举办IT专业校企联合促就业项目洽谈会,为企业招聘和毕业生求职提供对接平台;江苏举办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展示,邀请大学生创业园、投资公司、银行一起在现场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2011年9月,全国30个省份同步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组织各类专场招聘活动537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47万个,76万人签订就业意向;组织约17万人参加就业见习;对12.2万名困难毕业生开展就业援助,帮助7.5万人实现就业。
2011年,虽然高校毕业生数量继续增加,但到年底的就业率较以往仍有所提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创业引领,带动就业
就业是个大课题。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要强化,但政府不可能为几亿劳动力提供现成的饭碗,比起“安排就业”来,“激发创业”更重要。
“十二五”开局以来,各地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鼓励创业、引领就业。
要让百姓“想创业”。
全国85个城市深入推进创建创业型城市活动,放宽市场准入、简化注册手续、提供税收优惠、给予资金补贴……自主创业的气氛越来越浓厚。据统计,85个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的创业者人数累计已超过1000万人,每万名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创业者数量从2008年的130人增加到目前的168人。有关部门正在总结研究,把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引向深入。
要让老百姓“能创业”。
如何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各地普遍开展了创业培训。长沙作出了“让所有有创业意愿的人都能得到一次以上免费创业培训”的承诺,以打造高标准的创业培训基地为主要抓手,先后创建了20家市级培训机构和63家创业培训服务机构,开展送创业培训下乡、入校、进社区等活动,增强了创业者的创业技能和自信心,使创业成功率达到了50%以上。
如何让普通人创业时别为钱发愁?小额担保贷款的实施面进一步扩大。江西上饶市仙妈米粉店48岁的老板潘桂英,在开店时遇到了资金困难。万分着急时,潘桂英在上饶市一次政策宣传推荐会上了解到了创业贷款政策并提出贷款申请,在7个工作日内就拿到了5万元小额担保贷款。江西省把小额贷款和创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针对目前创业者反映小额贷款反担保条件过严、手续繁杂、门槛过高等问题,完善了第三责任人、抵质押、联保互保、信用担保等反担保模式。到2011年,江西省的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已经突破200亿元,累计直接扶持个人创业33万人次。
就业数量增加、就业质量提升——这些民生指标在开局之年如期兑现,温暖着每个人的心。今后几年,虽然就业形势仍然严峻,但相信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状况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