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做客人民网“七一社区·理论论坛”
7月3日9:30—11:00,由中宣部理论局主办的“深入解答六个‘为什么’”网上座谈会将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举行。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占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陈先达、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熊晓琳等五位专家学者将做客人民网“七一社区·理论论坛”,进行网上座谈并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网友积极参与。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参与今天的网上座谈会,去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理论研讨会上,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切实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时,明确要求紧密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深入回答六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今年1月5日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中央媒体先后刊发有关专家论述六个“为什么”的系列理论文章回答这六个个重大问题,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5月30日,中宣部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由学习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再次掀起了学习、探讨六个“为什么”的热潮。
[主持人]:今天中宣部理论局组织邀请了5位专家学者作客人民网“七一社区·理论论坛”,以深入解答六个“为什么”为题进行网上会谈,也欢迎网友朋友们积极提问。首先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座谈会的嘉宾: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
《六个“为什么”》说清讲透了六个重大问题
[杨 光]:大家知道在现代社会里思想多元是一个显著的特征,思想上的共识和统一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这个基础条件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所以它至关重要。所以说我们需要有一个核心的价值,任何社会都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2007年6月25号,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讲话,他再次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同年10月15号,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的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求全党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利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所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前进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提出来的。它的目的就是要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们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这是一个背景。
[杨 光]:《六个“为什么”》这本书紧密地联系国内外的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以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生动的事例、通彻说理,全面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六个重大问题。
[杨 光]:《这本书简要地说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政治性强,导向明确。这本书所论述的六个“为什么”都是我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底线,涉及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执政党不可动摇的根基,所以这本书的政治性是很强的,而且是观点鲜明、立场坚定,对于进一步推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增强干部群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针对性很强。这本书紧密地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从实际出发、从问题出发,不回避矛盾、不兜圈子、直面现实,善于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把思想性和针对性结合起来,力求把道理讲清楚、说明白,比较好的回答了一个时期以来大家容易产生的一些思想困惑问题,比较系统全面的回答了一些重要的、深层次的问题,这本书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也是大家所迫切需要的。三是可读性非常强,读起来一点都不累,我在刚开始读的时候不是一口气读下来,几口气就读下来了,这本书紧紧围绕着《六个“为什么”》进行深入浅出地阐述、解读,讲事实、摆道理、举例证,特别是我感到是一种以平等的姿态、以对话的情景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这种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气氛来解释沟通,不是刻板的说教,也不是居高临下,更不搞火药味很浓的批判,摆事实、讲例证、说道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具有非常有效的说服力。这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风朴实,文笔也比较生动,大家也可以概括其它方面的特点,主要来讲这三个特点是非常突出的。
[杨 光]:《六个“为什么”》出版发行以后在全社会理论学术界,特别是在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都觉得这本书非常必要,而且是非常及时。普遍认为这本书产生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源于历史、基于实践
[主持人]:下面请陈先达先生为我们说一下指导思想一元化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同时能否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谈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和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指导地位,通过历史经验和历史过程的比较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中国式社会主义发展和苏联社会主义情况的对比就能看到: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现在变成世界上的第三经济实体成为第二经济实体,取得这样的成就;而苏联由一个超级大国,后来解体走向衰落。这样一个对比关系,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牵扯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的问题。对中国来说,历史进程是非常明显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也,当时中国道路的问题也是没有找出来,后来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以后,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取得了民族革命的顺利,在社会主义时期也是一样,由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了改革开放,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以及科学发展的问题,取得了根本的巨大成就。
[陈先达]:中国建国60年来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历史证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果,才能有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有人说谈到指导思想,谈到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现在都是多种经济成份,这么多所有制关系,个人有都个人的思想,怎么可能还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处于主导地位这样一个东西呢?还需要吗?这是不对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是和我们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相适应的,它是由我们基本经济制度而决定的,所有制的经济成份的多样性,它不能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因为我们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在在我们国家马克思主义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的。有人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不是妨碍多种经济的发展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存在好象有多个发动机一样,能够推动社会前进,可是方向盘只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指导就等于方向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地位就是方向盘,一部汽车方向盘多了,发动机少了,肯定这个汽车是要开到阴沟里去的,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不会妨碍我们多种经济的发展,相反,有助于我们合理布局,有利于我们社会的发展,这几十年来的情况就已经证明这是对的。当然,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问题、一元的问题,民主关系的发展,除了我们讲的历史地位以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问题,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当代世界、观察中国现实,解决问题最科学的思想方法。所以,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这样一条道路,我们的国家就会永远保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
[主持人]:下面我们就有请严书翰教授为我们解答一下,为什么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同时,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搞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倒退?
[严书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以后中华民族长期面临着两个历史性的课题,第一个课题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们简称为救亡。第二个课题历史性课题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我们简称为发展。1840年来,救亡和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的两个历史性课题。当然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是紧密联系的,只有解决了第一个课题才能解决第二个课题。历史在当时的中国,哪一种主义、哪一种政治力量、哪一条道路能够解决第一个历史性课题就是救亡,那么它就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从鸦片战争开始后的100年间,实际上在中国各种各样的主义都试过了,包括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等,都不能解决救亡的问题。各种历史力量都登台表演了,包括农民起义领袖、地主阶级内部的革新派,还有民族资产阶级,以及还有统治旧中国几十年的国民党等等。从中国近百年历史大跨度上看,这些政治力量都是昙花一现,匆匆来去。这些政治力量都不能解决我们中国的民族独立和解放问题。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的社会主义道路,才彻底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二大历史性课题,也就是救亡。
[严书翰]:为什么当时的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呢?对这个问题我向网友推荐毛泽东主席曾经在1949年写了一篇很重要文章,叫《论人民民主专政》,在这篇文章当中毛主席对中国当时为什么不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做了非常精辟和简要的分析。概括的说,就是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以及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摆在了中国中华民族面前确实有两条道路可选择:一条是资本主义,一条是社会主义。但是毛主席是这么分析的,他认为,当时控制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它是不允许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的,毛主席深刻指出,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的目的绝对不是把分裂主义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他们的目的是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保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状态,当时控制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不允许我们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另外中国的民族资产是有很强烈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他们也想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这个想法和愿望,但是由于我们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能力,他们在革命的问题上具有摇摆性,所以不能成为引导我们中国革命的力量。这是第二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毛主席指出,十月革命胜利对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的先进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大家知道,当时的俄国就在中国旁边,俄国和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正因为俄国的情况和中国的情况非常相似,所以俄国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产生着非常强大的动力,因为中俄两国都是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内都有大量的受苦受难的大众等等,因此俄国可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为什么不能呢?这就是当时广大知识分子思考的问题。所以在当时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全面萧条、全面走下坡路,而获得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的苏联却蒸蒸日上,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走俄国人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成为中国人民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紧紧依靠工人及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翻了三座大山,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解决了中华民族遇到的第一个历史性的课题,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严书翰]: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讲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成了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所以今天如果有人主张要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我们可以心平气和的来讨论这个问题。资本主义尚且在当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那么今天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搞了60年,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还有人主张回过头去搞资本主义,那是历史的严重倒退,也是绝对走不通的。
[主持人]:下面进行主题发言,下面请杨司长介绍一下《六个“为什么”》这本书是在什么背景下编写的,这本书有什么特点,同时对这本书的社会评价和反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