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毕淑敏近来遇到了尴尬事。为了给读者签书,她先要冲破“雨披”的阻碍,由几位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撕掉图书塑封膜。2000本书签完,2000个“雨披”聚成一座小小的垃圾山,她不由得忧思:“它们会对环境造成持续的影响。尘风刮起的时候,它们成为肮脏的白旗,挂上树梢。铺排在泥土里,100年无法融化。”
毕淑敏的担忧不无道理。为了限制和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去年6月我国正式实施了“限塑令”。然而,作为文化产品的图书却在“逆势而上”,穿上塑料外衣逐渐成为流行趋势。
如何不让图书包装成为新的污染源?走访书店、出版社,记者却发现大家都有不少苦衷,图书到底该不该穿“雨披”似乎不再是个简单的问题。
穿“雨披”免让新书成废书
据了解,以前只有进口书和大型画册因为定价比较高,往往穿上“雨披”上市。但这两年,国内众多出版社纷纷仿效,给图书穿上塑料外衣逐渐成了行规。北京图书大厦营销策划中心主任张铮说,大厦目前经营25万种图书,大约三十分之一的图书带塑封。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说,尽管带塑封图书目前还占少数,但正呈上升趋势。
在书店细细转后会发现,往往学术性强、专业性强的书很少穿“雨披”,像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丛书,都是外观朴素地面对读者。儿童读物中,带塑封的也并不多。但到了文学书区域景色就大不一样,《暧昧》、《主治医生》、《山西煤老板》等大部分网络小说、翻译小说都穿着“雨披”,而这里也聚集了最多的读者。
为什么一定要给新书穿上“雨披”?据业内人士介绍,新书尤其是一些封面颜色浅的图书上架后,翻阅者一多,很容易破损或者变脏了,也就没法再卖,因此一些出版社往往会定制塑封,其造价大约每本书1角钱左右。长江出版集团北京图书中心总编辑安波舜说:“目前大量出版社的退货率高达10%至15%,这些书由于读者翻动、运输等原因,如果不带塑封就很难二次上市了,如果有外套,作废的就要少一些,能保证资源不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