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北京,秋光明媚,秋风宜人。24日,记者来到鲁迅文学院,为期4个月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作家高级研讨班正有声有色地开展。
活泼的课堂教学,丰富的实践活动,与文学评论家面对面交流,与各大文学期刊、文艺报刊主编热烈讨论……二十天来,来自55个少数民族的55位少数民族作家的学习培训生活充实而多彩。
尽情呼吸着文学的空气,尽情汲取各民族间文化精华,这些少数民族作家深切感受到——民族团结弥足珍贵,各民族间的兄弟情谊情浓于水。“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经历,牢记作家的神圣使命,用毕生的文学创作讴歌民族团结、讴歌祖国母亲的辉煌发展”成为了55位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者们的共识和心愿。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要弹好民族团结、民族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的‘三弦琴’!”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李冰的话在来自新疆塔吉克族作家吐尔地白克·买买提白克心中荡起涟漪,“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我和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要珍惜发展成果,在文学创作中牢记这‘三弦琴’,决不能发出噪音!”
“对于苗族人民来说,民族团结比什么都重要!”来自贵州的苗族作家、《杉乡文学》杂志社社长韦文扬坚定地表示。一首悠扬的苗族飞歌从他口中冉冉飘出:“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毛主席的恩情比它高。你见过清水江的流水吗?共产党的恩情比它长……”唱罢,他感慨地说:“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血脉相通。团结才能昌盛发展,团结才能社会进步,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在我国文学的瑰丽宝库中,少数民族文学为其增添了独特的光彩与魅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硕果累累。目前,一支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具有创作实力和发展前途、富有才华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已初步形成。”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介绍说。
“要成为党和国家联系本族人民的桥梁纽带,要成为本民族人民与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的‘文化使者’。”内蒙古鄂伦春族作家孟代红给自己提出了新要求。她说,通过学习和交流,更加感受到祖国对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关切和扶持。“这份关注就是我今后工作和创作的源源动力!”
在实践中提升认识、在实践中激发创作灵感。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委的安排下,55位少数民族学员观看了国庆庆典预演。鲁迅文学院还组织学院观看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气势恢宏的国庆庆典预演场面,激情澎湃的舞蹈史诗在55位学员心中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从天安门广场前走过的每一个方阵,都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从广场前迈出每一个正步,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铿锵步伐。”看完国庆庆典预演,来自广西的京族作家苏凯激动地表示。
32岁的鄂温克族作家德纯燕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我是祖国改革开放背景下成长的孩子,我真切感受到祖国走进新时代带来的巨变。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作家,我要用毕生创作讴歌民族团结情谊,讴歌祖国母亲的繁荣昌盛!”
据了解,鲁迅文学院从2002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分别由中青年作家、文学报刊主编、文学理论评论家和少数民族文学作家、翻译家参加的各类高级研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