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不同文化造成不同阅读习惯 西方读者更认可“自己人写中国”——
近天,“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外国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除学术书外,许多海外出版人对其他类别的中文翻译图书并不看好,其中像《论语心得》、《狼图腾》等中国图书销售排行榜上的“王者”,在海外并不能笑傲江湖。
■于丹、易中天 日本遇“冷”
日本“老牌书店”东方书店社长山田真史称,中国古籍在日本销路不错,但于丹、易中天在中国热卖的“品读”系列,却未能走俏日本市场。
山田告诉记者,日本拥有从事中国研究的庞大群体,对中国图书有着“刚性”市场需求,如中华书局等古籍出版社的图书,每年都在日本有着稳定的销路。譬如《三国演义》,发行中的日文版本就有4种;书名包含《三国志》的,多达656种,含《论语》的有203种。“可能因为同类图书太多,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翻译成日文出版后,销售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狼图腾》英国未能畅销
英国国际出版顾问、教育家保罗·理查德教授说,首批中译英的著作,可以追溯到100年前,包括1905年在英国出版的《论语》及《孙子兵法》,以及此后的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和《水浒传》。但是,英国还没有一部真正的中译本畅销小说的大著作。“我曾希望姜戎的《狼图腾》能率先在英国畅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落空了。”在他的解读里,“主要是文化障碍。我想这就是法国导演为中国出资拍摄的影片《狼图腾》将要做的工作。”
他告诉记者,无论出自中国作家还是海外作家,中国图书很少问津英国畅销书的主流。据他透露,“要使一部小说或非小说类文学作品在西方媒体出名,常常得带有‘禁止在中国发行’的标签。”在近几十年的英国,出过两本关于中国的畅销书,一本是旅英作家张戎的非小说类作品《野天鹅》,一本是《毛泽东:鲜为人知的秘史》。
■西方读者更偏爱“自己人”的笔
英国国际出版顾问保罗·理查德说,英国读者要了解中国,多半是通过英美作家的笔,或海外华人作家关于中国的著作,而基本上不考虑中译英的出版物。“我年轻时对中国的了解,就是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后来又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文明史》了解到中国几世纪来的学术成果。”
对中国图书在海外遭遇的“滑铁卢”,致力于英汉文学翻译多年的埃里克·阿布汗森说,外国对中国文学缺乏概念。“海内外的出版商对彼此了解都不够。总是按照对方国家读者的口味,为自己国家的读者挑书。就像中国出版商引进境外图书,总看这本书在英美销了多少本一样,外国出版商引进时衡量的标准,也很容易流入‘销量决定论’的俗套。”
相关新闻
“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出
昨晚,“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公布,共有六位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特殊贡献的翻译家、汉学家和出版人获奖。六位获奖者分别为曾翻译李白、杜甫诗歌的西班牙籍华人学者陈国坚、《狼图腾》译者美国汉学家葛浩文、致力于向国际主流渠道发行中国主题图书的新加坡出版人陈达枢、致力于中韩文化交流的金昌植、自上世纪50年代起向保加利亚介绍中国文学的鲍拉·贝利万诺娃、著有《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的美国作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