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应增加青藏高原地区的观测站点,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科研工作提供更多观测数据。
姚檀栋告诉记者,气象观测数据是揭示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基础依据,但是目前青藏高原观测站点稀少,远远满足不了研究需要;藏北和可可西里等地区甚至根本没有观测站点,这给系统地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规律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他呼吁,在该地区内观测站点稀少的地方加强观测系统建设,在没有观测站点的地方尽快建设站点。
据姚檀栋介绍,青藏高原和南极、北极并列为全球生态最脆弱的区域之一,谓之第三极,同样也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地区。目前,气候变暖正在使青藏高原冰圈发生着变化——冰川退缩,冻土融化。这一变化导致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一方面,融水使得一些湖泊水面上涨,之后就是草场被湖水淹没,继之就是大量牧民被迫迁徙;另一方面,融水使得冰湖溃决的频次增加,下游的道路、桥梁、村庄都会遭到破坏。
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不仅仅生态被破坏,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在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却缺乏最基础、也是最可靠的观测数据。
姚檀栋说:“青藏高原,包括周边的印度、尼泊尔等国家,总面积达到500多万平方公里,观测站的数量却少得可怜。”
“我国东部工业区的观测站点密密麻麻;越往西,站点越少。像藏北和可可西里地区,根本就没有观测站,如果能得到一点点的观测数据,那都是非常非常珍贵的!”姚檀栋感慨地说。
姚檀栋说:“目前青藏高原研究所和气象部门可以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为这项科学研究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如果国家和有关部门在这方面能有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解决好青藏高原气象观测站点数量稀少问题,以尽快实现加密观测,将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