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读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新一轮发展“路线图”
|
|
时间:2009-08-07 |
|
2000亿元——这是不甘落后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设定的2012年目标。与其说是目光远大,不如说是自我加压:去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达1034.6亿元,2000亿元的目标相当于四年翻一番,年均增幅超过18%。对照近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幅15%的表现,18%无疑是一个“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
在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兄弟省市纷纷出台产业刺激政策的双重挑战下,这个“苹果”的出现,让逆境中欲奋起直追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有了一个看得见的闯关目标。可是,究竟如何闯关?昨天出台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简称《行动计划》)和《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若干政策》),首次以“左手搭脉、右手开方”的无缝对接方式,就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对症下药”,梳理出一幅清晰的闯关“路线图”。按图索骥,“苹果”志在必得。
症结一:企业小而散
上海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多、大户少,缺乏“领头羊”。目前,本市纳入统计的生物医药生产企业有410家,其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6家(4家为外资企业),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产品仅2个,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这种“国企老、民企小、分布散”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链的整合与互动,后续发展的动力和爆发力不足。
对策:打造“医药航母”共筑六大药谷
据《行动计划》,2012年,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将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这意味着,在申城20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大蛋糕”中,这家国有药企的贡献率将接近1/4,成为国内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营销网络最健全的“医药航母”。
眼下,上药集团正忙着整理“家底”。调研发现,公司在外环线内拥有50个大大小小的生产点,分布极为散乱;手中握有的3000多个生产批文,有相当部分处于休眠状态。对此,市科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帮助企业通过内外整合梳理资源、盘活存量,在提升实力的基础上,承接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为航母“启航”注入更大动力和活力。
在小变大、大变强的成长道路上,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医药企业各有各的烦恼。《行动计划》提出,将对重点、骨干、小巨人企业度身订制分类扶持政策,培育100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创新型企业,打造100个销售额过亿元、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与此同时,通过市区联动的方式,引导企业向六大产业基地聚集,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共筑未来“药谷”。
症结二:本地转化率低
研发优势在全国首屈一指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频频遭遇“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项目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整体排名的下滑。据不完全统计,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申报的62个临床批文中,有52个转让外地,占82.3%;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申报的58个临床批文中,有40个转让外地,占70%。分析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创新成果缺乏有眼光、有实力的大企业接盘,另一方面则受到土地价格、商务成本等产业环境的制约。
对策:新增产业化专项助推“临门一脚”
未来三年,上海将有48个一类新药陆续进入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同时将有上百个医药大品种需要工艺优化、质量升级等二次开发。《行动计划》明确,在“药证”就地转化为“药品”的过程中,政府将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优化产业环境,全力帮助企业踢好“临门一脚”。
今年起,市科委设立“生物医药产业转化项目”,对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不超过实际投资10%的政府资助,重点帮助企业形成产品能力。
政府“力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质性动作,坚定了企业留在上海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在刚刚结束的本年度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评审中,共有70余个项目进入拟立项范围,资助总额逾2亿元,大大超过此前公布的1.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有20多个项目是在政府发布转化项目申请指南后,放弃了去外地转化的念头,或是选择提前开工。据悉,80%的拟立项项目将落户六大产业基地,预计新增产值150亿元。
症结三:新药融资难
新药研发素有周期长、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往往10年时间、10亿美元才能支撑一个新药走到产业化的起点。因此,到新药研发企业走一圈,听到最多的是“缺钱”。尤其是一些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常常因资金告急而步履维艰。由于融资无门,它们只得无奈将手中的新药苗子拱手卖给跨国医药巨头。
对策:设立创投基金政府优先采购
为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资本环境,《若干政策》提出,将设立市级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产业基地内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
今年上半年,先行一步的张江“药谷”已率先成立“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化促进基金”,重点扶持即将进入临床、已经进入临床,或已经获得新药批文的创新药物,由政府先期投入10亿元引导基金,预计将带动80亿到100亿元的社会资金。
而在创新药物即将走向市场的“当口”,为新药上市开辟绿色通道,将有助于确保新药研发企业获得相应回报,以反哺创新。《若干政策》提出,对拥有专利技术的新药和医疗器械或经国家和本市认定的新产品,优先列入《上海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鼓励医疗机构优先采购;对于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且能保证供应的创新药物,优先纳入《上海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目录》;对国内首家上市的创新医药产品,统筹考虑生产成本、研发投入、创新程度等因素,采取支持性价格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