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药就不打针
作为中药的一种新剂型,中药注射剂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问世以来,一直很被看好,用得非常广泛。
在基层医院,特别是在农村诊所,遇有感冒发烧的患者,医生往往首选静脉注射有解热消炎作用的中药。因为中药注射剂花钱少,见效快,患者很乐意接受。如果医生只开点吃的药不给“打吊针”,有的患者还会不满。
在城市大医院,很多医生在为心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时,也经常不仅用西药,还配合使用中药注射剂。因为他们发现,加用中药能有效缩短疗程,使患者因病受损的功能更快恢复。
更有许多中老年人,一到入冬时节,就忙着到医院去输有活血化淤功效的中药,用这个办法“冲洗血管”,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不过很多医学家和药学家不赞成动不动就使用注射剂,特别是静脉注射;更不赞成把某些中药注射剂当作保健药品,用于防病。他们认为由于中药注射剂直接进入血液,风险比口服药大,对中药注射剂过敏而出现的不良反应近两年已多有报道,甚至有严重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病例。所以,他们主张使用中药注射剂一定要慎重,用口服药能解决问题,就不要用注射剂,也就是俗话说的“能吃药就不打针”。不但中药的使用要遵循这个原则,西药的使用也同样要把握这一点。在非紧急、非必须的情况下,一味追求见效快,盲目使用注射剂,很有可能欲速则不达,甚至出现问题。
另一方面,专家们也不赞成因顾虑中药注射剂可能产生过敏等不良反应就拒之于门外、完全停止使用,因为过敏反应只发生在一部分特殊体质的人群,尤其有些中药注射剂确有西药无法替代的独道之处。例如:大量临床经验证实,一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注射剂,具有保护组织损伤,保护细胞膜,对抗损伤后产生的炎性因子等作用,可防止脑心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同时能加快清除因缺血产生的自由基等过氧化物,减轻氧化、过氧化物堆积造成的再次损伤,这方面的作用有的甚至优于西药;对病毒感染性疾病,西药多无作为,而一些中药注射剂却显示出不错的疗效。
专家指出,西药注射剂同样存在不良反应,有些不良反应还很严重。所以,用或不用一种药品,需权衡其效益与风险作出决定。有些情况下,为了抢救生命,明知药物可能会有某些不良反应也要用。
要用也需做皮试
对中药注射剂里究竟何种物质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目前还不十分清楚。这种情况下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可以使用中药注射剂?如何有效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翁维良教授等医学专家的体会是,无论使用什么中药注射剂,无论药品说明书中有没有要求做皮试,用前都要先为患者做皮试,对皮试有过敏反应者,一概不用注射剂。这样虽然无法保证万无一失,但是确能有效排除绝大部分敏感人群,尽可能地保护患者安全。
专家们还提醒,由于目前对药物的相互作用缺少系统研究,中药注射剂与西药配伍使用必须慎重。为此,一些用药规范谨慎的医院规定,在为患者输过中药或西药后,如果还需输其他药物,为了避免两种药物混合产生不良反应,必须先输100至250毫升生理盐水,再用其他药。这样既冲洗了输液管内残存的药液,也使两种药的使用间隔开。
安全用药不仅是医生的责任
临床医生在科学、合理、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等各种药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负有重要责任,因此医生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相关知识。但是保证合理安全用药,不仅仅是医生的个人行为。为了有效防范和减少因药品使用不当产生的不良反应,卫生行政部门需要研究制定严谨规范的临床用药指南,组织开展临床医生安全用药知识继续教育;医院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使用管理,要组织专业药师对临床医生进行用药指导;制药企业不但要为医院和医生提供药品,还应对医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帮助医生清楚了解药物的性能,可能存在的问题;企业还应主动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收集反馈信息网络,通过网络终端在第一时间发现本企业产品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上报政府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