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师范是一所新学校,学校两层楼的圆柱、拱顶和庭院完全仿照英国殖民地建筑的风格。学校的设备和条件都不错,而且优秀的教员们都继承了湖南的学术传统。
毛泽东和其他400名身穿蓝色毛纺制服的学生一道入了学。他的发式、鞋子都表明他是一位年轻的知识分子,一件灰色长袍取代了肥大的粗布衫。他的言谈举止还是慢条斯理,在聚会时更是很少说话。
通过许多课程的学习,毛泽东选择了自己的路。他说:“这所新学校有许多规则,我只赞成其中的极少数。”在第一师范,他既有足以称道之事也有有失颜面的事。一次他读书到深夜,被子靠油灯太近,引起了一场小火灾,烧坏了几张床铺。还有一次,一位同学因父母包办婚姻而苦恼,毛泽东深表同情,到这位同学家,劝说他的父母放弃他们的安排。
对于不喜欢的课程,如静物写生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毛泽东经常得零分或接近零分。他对喜欢的课程,如撰写文学或伦理主题的文章和社会科学课程,则学得津津有味且有独到见解,常得100分。
毛泽东仿照维新派风云人物梁启超的自由文风,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文章。但是,国文教员袁大胡子却说,毛泽东在自己每篇文章的最后都标上日期,是傲慢自大。有一次,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毛泽东写有日期的那一页文章撕掉了。毛泽东抓住袁的胳膊,要拉他到校长办公室去“评理”。
这个对很多管束都进行反抗的青年却接受了古典文风对他的塑造。他特别喜欢韩愈(768~824年)的行文技法。22年后,毛泽东对埃德加·斯诺说:“多亏袁大胡子,今天如果需要的话,我仍能写出一篇独具特色的古文。”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所受的教益主要来自道德哲学和报纸——这是他持续终生的两个爱好。他的道德楷模是杨昌济。毛泽东对杨先生的伦理学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他的一篇充满激情的文章得到了一个奇异的分数:100+5分。后来,毛泽东和杨昌济的女儿结了婚,作为老师、朋友、岳父,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别人无法相比的。
夜晚,毛泽东常在学校图书馆读长沙和上海的报纸直至深夜。任何一位同学来找毛泽东,都会有人告诉他:“可能在报纸阅览室。”其他学生都到他这儿来,听他讲一周来中国的动荡局势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新动向。
在第一师范的第二个暑假,毛泽东和朋友一起作了一次游学,走遍了湖南的五个县。他们给当地的乡绅写对联换取食宿。这次游学经历让毛泽东更多地了解了湖南特色。
在第一师范这几年,毛泽东始终是一名学生组织者。从1915年起,他就是学友会中一名出色的活动家。为了增加学友会的经费,他还在街上卖过小吃。
在第一师范的最后一年,毛泽东的一个行动显露了他的自信,也是他政治抱负的第一次表现。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在长沙一家报纸上登了一个启事,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同我联系。我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毛泽东感到,一位组织家的天才,就在于能把各种人的长处融合起来。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