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洛杉矶时报》2009年5月5日文章:中国的自我封闭(作者:Randy Pollock,前南加州大学讲师)
中国对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重视自然对其快速增长的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但创新思维的缺乏却可能阻碍其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美国?谁将掌控21世纪?
最近奥巴马总统号召美国年轻人都“成为发明家”,并且将重点放在了如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上,这样做很大部分原因是针对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但如果过去33个月中,奥巴马总统和我一样在中国生活、上课、交流,大概他会力促美国学生先跟随自己的历程,去学习文科。创新思维技能可以帮助稳固我们的创新高地。中国传统教育中创新教育的缺失,是发展本国创新经济的一个先天不足。
我曾经考验过我的中国MBA学生,让他们分成六组进行“两小时商业计划”的头脑风暴训练。我提供给他们一些细节描述和一个案例:一家连锁餐馆。我在课前强调:想出越多的原创点子越好——最后我们会给最好的同学发奖。“奖励”这个词一出口,整个教室的气氛都变得有活力了。同学们打开笔记本,手指在键盘上飞舞,键盘声此起彼伏。中间没有一个人闲聊,这让我有点意外。
到最后,六个小组里有五组拿出来的计划(你可能都猜到了)都是连锁餐馆。第六组准备的是一份餐饮服务的方案。为什么老师说他喜欢餐饮行业,还冒险做一份和老师说的不一样的方案?
尽管我承认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完成方案确实很困难,但我还是告诉他们。我很失望。这与我之前所期望的——原创差得太远了,而且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学生不往那方面想。不过中国学生的热情让我无法食言,在每个组交流完自己的方案之后,我把奖颁给了制作哈根达斯礼券方案的小组。
我所教的学生都不是才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是中国国企、合资企业的中层干部、金融分析师和市场人员,在正在前进的中国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精英人才个个都很聪明,个性鲜明,并非是没有主见的人士。可是他们从小就被注重定式思维的教育定型了。
上述情况在我过去两年的执教生涯中换汤不换药似的重复上演。论文直接照搬网上的,或者抄袭《哈佛商业评论》
通过这一学期的观察,我发现很多中国学生都四处奔走,花费心思打听考试前他们需要记忆些什么知识要点。鉴于我花了一个星期才牢记几个汉语,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应试能力。我提醒我的学生,他们的考试会用到分析能力,但我还是得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解释分析和总结的区别。
我那些受过西方教育洗练的学生们,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讲述过类似的故事。并不是西方大学生就不需要批判思维的训练,但他们不会盲目地把自己封锁在这样的思维圈子中,这对工作学习没有任何好处。
中国将教育中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看得如此之重,花大力气重点发展这几门课程,外人还以为中国人真的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高速公路、大坝、大桥和机场都陆陆续续拔地而起,工厂里能生产各种商品,但却没有出现几个真正有经验的市场营销、管理人员,这使中国短时间内很难出现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
北京清楚地意识到必须要有不同行业的智囊来开发新产品,并把它们买到世界各地。于是开始和许多知名大学合作建立培训机构,包括南加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耶鲁、麻省理工等等。如今,中国政府有一个“千人计划”项目,旨在吸引在国外工作、学习的中国科学家,乃至国外科学家,维他命提供丰厚的资金和待遇,让他们来推动中国创新事业。
当局和教授想用这个计划来改变创新教育现状,但他们自己就是出现问题的教育体制的产物。他们很有野心也很有自信,推动中国前进是他们的目标,但他们对中国的科研环境感动十分担忧。
马里兰大学胶州张庆黎(音)今年一月在《nature》网站上撰文说:“资金对于科研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决定性的因素是中国能否做到和美国一样的高效率。”
中国最终要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创新国家,进一步成为一个有活力的经济强国,并不是仅仅与西方顶尖大学合作,或者将精英集合起来告诉他们要有创造性思维就能一蹴而就的。前提是必须为年轻的头脑建立一个知识丰富的学习环境。
中国人不需要身价不菲的科学家,而是需要一套崭新的科学运作体系,还有1000万名文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