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经历了9月份的小幅回落后,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与8月创出的十年最高点持平。有市场分析人士预期,央行会在10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全部公布后宣布加息。
统计局官员:目前仍非“全面通胀”
中国青年报与腾讯网针对1.4万人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公众认为自己的生活受到最近这一轮涨价的影响,近八成人觉得入夏以来自己的饮食质量下降,受影响最大的是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
不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表示,CPI的上涨仍然是结构性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快,但价格上涨并未传导到其他商品,物价没有出现全面上涨。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在CPI的8大类商品中,最近几个月一直是5类上涨,3类下降,市场没有出现供应紧张的状况。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物价全面上涨,从核心CPI(剔除食品能源消费价格)这个角度来分析,目前不是全面通胀,市民不必恐慌。
事实上,CPI较快上涨始于去年四季度,今年以来逐月加快。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曹长庆表示,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后一直在较低水平运行。总体上看,这一轮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属恢复性上涨。但须注意到,这次涨价中也有一些非理性因素,如少数企业和经营者串通涨价等。
中美利差扩大加息恐有副作用
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央行今年的5次加息和财税部门的调减利息税政策,使一年期存款利率调高至3.87%,贷款利率达到7.29%。但央行的加息幅度与频率始终未能赶上CPI的快速攀升。市场预计,央行可能会继续出台加息政策。
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指出:把应对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作为当前及下一步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工具调控作用,稳定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利率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配合。要避免长期负利率的局面。”
长江证券分析师李冒余认为:“央行如果不加息,可能会给市场释放出可以容忍这种物价上涨水平的信号。”他说,央行对于物价上涨依然会采取较严厉的态度。
不过,专家并未否认,央行处在“左右为难”的困境中。目前中美利差已经由年初的245个基点降到70个基点,且美联储极有可能继续降息。在美国减息、美元加速贬值的情况下,一旦中国再次加息,将无可避免地导致更多的流动性涌入。
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可能会在10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全部公布后宣布加息,上调幅度应为27个基点,且是年内最后一次加息。至于加息方式,可采取不对称方式,一方面使存款利率上调幅度高于贷款利率,以进一步控制信贷投放;另一方面使短期存贷款利率上调幅度高于长期存贷款利率,以适应短期压力大、长期压力小的通胀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