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鞋企:危机中寻找生路
|
|
时间:2009-06-27 |
|
2006年,一双价格为15美元的出口女鞋,税前利润可达到1.2美元;2008年,这双女鞋的税前利润就已锐减到0.2美元。在女鞋利润锐减六倍之多的背后,是中国制鞋企业在全球经济动荡中正在面临的生死危机。 “世界鞋七成中国造,中国鞋1/4东莞造。”记者日前在被誉为“世界鞋都”的广东东莞调查了解到,创新是包括鞋类在内的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走出困局的关键。 经历20年高速发展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鞋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年产量占全球制鞋总量的近七成、出口超过世界出口总量的一半,年消费鞋位居全球第一。据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张华荣介绍,中国每年生产各种鞋超过100亿双,占全球制鞋总量的近七成,是世界最大的鞋类制造基地;2008年1月-9月份,中国鞋类产品出口金额共计220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上升了15.1%,出口数量超过世界出口总量的50%;2007年,中国年消费鞋类近23亿双,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在20年高速发展后,中国鞋业正在经历着最严峻的困难期。“国际上,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措施频发,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企业面临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退税率下调、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这些因素的叠加效应让中国鞋业一时喘不过气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永分析指出。 众多鞋企已感到了切肤之痛。东莞华坚集团是全球中高档真皮女鞋规模最大生产商,全球排名前50位的中高档女鞋国际知名品牌有15个品牌的女鞋在这里造,严峻的形势下,这个鞋业老大也没有感到丝毫轻松。以华坚鞋业出口一双普通女鞋折合美元来计算,2006年到2008年,原辅材料从10.05美元上涨到10.85美元,劳动力成本从2.23美元上涨到3.3美元,水电及运输成本从0.18美元上涨到0.23美元,虽然办公耗材等综合费用节省了0.32美元,出口单价从15美元也逐渐上升到16.2美元,可是企业在一双鞋上的毛利润,仍然从1.1美元下降到0.7美元。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使毛利润减少了0.29美元,国家降低鞋类产品的出口退税使一双鞋毛利润减少0.3美元,最后,在一双鞋上,企业所获得的税前利润,从2006年的1.2美元锐减到2008年上半年的0.21美元。 而目前,企业还面临着欧美市场萎缩带来的订单直线减少的压力。 产业痼疾集中显露暴发 在国内国际多重利空因素的叠加效应下,像华坚一样,众多国内鞋企都面对着利润下降、订单减少的困境,但与此同时,更不让人乐观的是,产业结构中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也在影响和制约着国内鞋企的发展。生产企业规模较小,行业产能过剩;出口增长以数量为主、整体利润率低;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易引发贸易摩擦;国内市场不规范、营销方式落后等已把中国鞋企逼到了必须转型升级的关口。 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颖指出:“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连锁反应以及对实体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和破坏,我国制鞋产业中存在的痼疾被集中显露和暴发出来,中国制鞋业进入了20多年高速发展后的最困难期。” 王颖介绍说,据亚洲鞋业统计,广东东莞、惠州等周边地区,2008年下半年,近1000家鞋厂及相关配套企业,或主动歇业倒闭或被法院查封或外迁其他地区,2007年广东有鞋类出口业绩的企业中,2008年下半年已有部分企业停止鞋类出口; 据温州鞋业协会2008年对371家制鞋企业的调查显示,未开工企业32家,已关停52家,欠债外逃14家,占调查企业的34.1%;据福建莆田工商局统计,莆田地区有近百家企业倒闭,有些企业干脆关厂逃走,欠下工人工资及外包商、材料供应商的债务,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国内几大鞋业生产基地的众多企业反映,如果生产经营困难持续到年底,将会有一批中等规模的企业面临倒闭。”王颖说。 创新是摆脱危机的出路 中国鞋如何从生死危机中突围?海内外鞋业著名专家云集东莞召开“世界鞋业论坛”,为处于产业困局中的中国鞋业把脉问诊。全球最大的鞋业贸易商——美国布朗鞋业的产品及采购高级副总裁以及专家们几乎一致地指出,“中国将继续成为推动世界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中国鞋业要走出目前的危机,关键只能在于创新,创新在于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等。” ——创新市场结构。 专家们指出,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创新市场结构的重要内容。 亚洲鞋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年人均鞋品消费不足两双,根据瑞士银行的最新估计,到2012年,亚洲年人均鞋品消费量将达到两双,中国年人均鞋品消费量将有望突破2.5双,中国鞋品年消费总量将超过30亿双,在目前23亿双的基础上增长30%以上,增长空间巨大。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高级工业发展部顾问预测:“中国制造的50%鞋子未来将会出现在自己的国内市场上,因而越是能够较早关注并且执着专注于国内市场的企业,越能成为下一个发展黄金期的赢家。” 与此同时,发展新兴市场、摆脱单一市场也是鞋业突围的关键。传统欧美市场的出口萎缩,但俄罗斯、中欧、中东、南美、亚洲等地近年增长势头较强,鞋企可通过开拓不同地域的市场,降低整体出口风险,并及时研发生产不同档次的产品,增加产品种类,以适应不同的市场和客户群。 ——创新产品品牌。 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指出,虽然欧美市场有所萎缩,但需求仍然存在。“谁最先掌握了这种变化的需求,谁就能抢占市场的先机。”李鹏举例说,次贷危机改变了美国人的消费方式,不会再像原来一样一次性买几双鞋,但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性价比高的优质鞋,或者是一鞋多用的多功能鞋,这就需要国内鞋企在创新产品上下功夫。 与此同时,品牌在市场上越来越表现出巨大的力量。业内人士指出,一个成功的品牌为企业带来的产品议价和影响力,往往是任何有形资产所不能比拟的。创立品牌,培育品牌,加强技术研发,是鞋业企业在下一轮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 ——创新生产模式。 亚洲鞋业协会主席张华荣分析认为:“一方面,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让农民工更愿选择离土不离乡就地打工,另一方面,制鞋业又是承载大量就业的重要产业,目前中国制鞋业就业人数近1200万人。国内制鞋业应积极探索新的生产模式来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如可把采购研发等环节仍然放在有着成熟产业基础的原地,而把大量的加工环节转移到内地的乡镇建卫星工厂,既解决了当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打工的需求,又使企业通过劳动力成本优势、优化产业链,得以可持性发展。”目前,一些鞋业企业已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取得初步良好成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