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蛇”吞大“象”
尽管祝义才一直不声不响地在肉制品行业里“攻城略地”,但真正使他成为瞩目焦点的,是他对国内17家大中型国有亏损企业一系列“惊人”的“兼并之作”。
1996年,随着雨润的发展,扩大生产规模成了当务之急。此时,曾是国家一级企业的南京罐头厂已经停产5年,负债超过总资产7000多万元。由于民营企业自建厂房涉及到征地、安装等一系列问题,祝义才萌发了收购罐头厂的念头。尽管作为江苏省首例民企收购国企案,祝得到了南京市政府的全力支持,可是具体操作中困难重重。罐头厂职工对手里的“铁饭碗”将变成“泥饭碗”想不通:封门、静坐、谩骂,甚至有夹着子弹头的恐吓信寄到祝义才手中,收购改造陷入僵局。面对混乱局面,祝义才对下属说:“我知道,盖新厂房比这简单得多,但国家多年重复建设闲置下来的厂房设备也是资产啊,能忍心看着它烂掉?盘活它,为国家分了忧,企业也由此上了台阶,干得不好,你们跟我一道丢人。”他提着铺盖卷进了罐头厂,6天召开了5次职代会,与原厂职工对话,并当场表态:一.决不拿走厂里的一草一木,投产后的利润用于企业自身发展;二.原厂职工全部接受,并保证工资高于南京国企职工平均水平;三.原厂拖欠的职工(包括600多名离退休人员)工资和医药费核实后分期报销。这下稳定了职工情绪。
祝义才的部下回忆说,那段时间他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连清理厂区多年积下的垃圾这样的事也亲力亲为。此后雨润投入1亿元进口设备,对企业进行改造扩建,改造投产后的工厂5个月销售9600万元,赢利500万元!这次收购被媒体广泛关注,称之为“蛇吞象”。祝义才的收购不但使原厂下岗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盘活了国有资产,雨润也得到了生产用地、厂房和熟练工人,真正是“三赢”。
此后,祝义才又频繁出手,相继在江苏、安徽、河北、辽宁、四川等地收购了17家国有中型企业,盘活资产6亿元,投资近10亿元加以改造。神奇的是,每一家被雨润兼并的国企都起死回生,呈现生产快速发展、销售额大幅增长的良好状态。2002年,南京金福润食品销售额达4.6亿元,相当于兼并前最高销售历史纪录5000万元的9倍;阜阳厂销售额6.48亿元,东海厂6.07亿元,而祝义才的“低成本”也使雨润快速发展为拥有28个全资子公司,年销售额41亿元的国内最大低温肉食品生产集团。回忆这段历史,祝承认:“成功的多次收购是我事业发展中非常关键的阶段。”
蛇”要变为“龙”
面对日益膨胀的事业,祝义才保持着“下海”之初的冷静和远见。他很早就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在江苏、安徽、四川等农业大省建立了数个畜禽良种基地,保证生产原料的质和量;销售方面,1994年就采用专门程序和内部网络进行物流调度指挥,形成全国性的生产、运输、销售、服务网络;在企业内部,他聘任高校教授、博士为员工授课,2001年底,还被国家人事部批准在雨润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保障了企业的技术优势。
而对自己创造的一连串事业奇迹,祝义才的解说也很独特:“困难就是机会。从创业开始,我一无靠山,二无关系,赚钱少别人看不上的,又苦又累别人不愿做的,风险大别人不敢做的,我去做。面对困难我想办法解决,困难就会转化为发展的机会。”2000年以来,为了打造更加坚固的资金和产业链条,祝义才开始频繁在其他行业出手。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面对记者的质疑,祝义才说:“多元化是个陷阱,也是机会,关键在于人,主业做得好是好事,但是,辅业是挑战,做得好,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实际上,祝义才的转向是有底线的,他告诉记者:“3年收不回成本的项目,我不去碰它。”
在充分论证和人才积累的前提下,雨润开始进入房地产、生物医药和IT行业。其中,拿出10亿元人民币强力介入房地产行业,开发项目已在深圳、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全面开工。祝义才透露:“雨润房地产的收益率今年能达到20%以上,辅业整体的利润已经和主业持平。两至三年后,辅业利润将超过主业。”
在畅想未来的同时,祝义才一再对记者强调,辅业利润将全部拿到主业上来投资。这个来自土地的农民的儿子,一直在寻找那种泥土般让自己感到可靠安心的事业归属感,一直在寻找事业长久不衰的稳定模式和架构,一直在向这个目标接近,再接近。被光环笼罩着的祝义才十分低调,记者每次和他联系,他都以“我是小祝”自报家门。记者让他评价一下自己的“财富”,祝的回答仍是那么实在:“做到今天这个规模,企业其实是社会的,个人只是个符号。我们都是普通人,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中都要面对各种诱惑,都要选择。其实,我每天从早上7:00一直要工作到夜里23:00才能休息,很少有生活享受。毅力,是我工作和生活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