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冲.这是凉江与银坑两个乡交界的一个小山村。三十年代初,属湘赣苏区管辖,常常有中国特色红军在这呈活动。
1934年10月后,中央苏区的红军主力开始了大转移.关冲也和其他苏区一样.遭到了白军的一次大洗动.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被冲散了.大部分党员和红军战士被关押,有的被杀害,隐蔽在附近山头上的红军战士总共才剩下10个人.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在这个重要关头.上级指示我们.一定要坚持在关冲.以牵制敌人的兵力。确保红军主力顺利转移。也就在这个时候.敌人加紧了对我们的“围剿”。为了将我们困死在山里.他们把分散居住在山间的老百姓强行赶到山下一个较大的村庄.接着在村子的四周筑起了好几座碉堡.日夜有枪兵站岗。实行严密监视。另外,在村子里实行”联保”.叫嚷“一家窝匪,全村同祸”。白天.白兵和民团一齐搜山,晚上挨家挨户查户。这样,我们很快就失去了同上级和当地群众的联系。为了缩小目标.我们10个人又分成两个人一组,各自隐蔽。
转眼问,春寒料峭.不是白雪飞扬,便是冻雨绵绵。我们衣衫单破,粮食无着,只能寻找些干草树叶堆在身上挡挡风雨.挖些草根填填肚子,怎么办?我们下决心和老百姓联系上,否则是无法立住足,更无法袭击敌人。
关冲有两个造纸棚。有10多个工人.都是外乡来的穷苦人,原来与红军有过交往,知道红军是为穷人的。我们分析.他们造纸要就地取材,敌人在移民中不可能把他们也赶下山去,我们可以首先争取这部分人的支持,头一天.党员李花姑和陈子田在关冲转了一天.一个人影也没发现一第二天刚出山就听到远处有砍竹子的声音。她们悄悄地走过去一打听才知道,砍竹子的小青年叫李竹生,是关冲纸棚里的工人,湘乡人,5岁死了父亲,随后娘改嫁.他只好离家出走,讨饭度日.去年才跟一个亲戚来到关冲纸棚做工。勉强糊口。
花姑认定小李是个争取对象.便与他聊开了,讲了一大宗革命道理。最后李竹生答应为红军采购粮食、食盐之类物资。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地点。
李竹生回到纸棚,把见到红军的事告诉了师傅.
经师傅细心安排,当天晚上.工人们就第一次给红军毒了一些菜、盐和米。次日下午。李竹生果然在约定为地方见到了李花姑和陈子田。交过物资之后。李花姑请小李设法了解一下附近国民党军队的情况.还有丑军主力转移的信息,三天以后在原地方见面。李花姑占还告诉小李,如果约定的时间见不到人.就留下字条。小李回答.自己没念过书,不会写字,花姑又告诉他,如果有紧急情况.就在见面的地方放3根木棍,若没有事就放上一根。
群众工作有了突破。我们大家都很高兴。以后又通过李竹生秘密串联了青年工人葛正吾、李洪元和童包友.很快建立了两个联络点。我们几个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负责指导两个联络点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考察.4名青工都加入了共青团组织。
有了群众的支持.敌人多次派大批人马搜山,什么也没捞到。加上我们的吃、穿问题得到了解决.从此就站稳了脚跟。于是。我们开始安排主动出击.打击敌人。我们人手少,对付敌人的大部队肯定不行。决定把打击的目标先瞄准民团的探子②, 杀杀敌人的威风。壮壮老百姓的胆子。
李竹生告诉我们.最近一段.每天都有两三个敌探子到关冲活动,早上来.下午回去。李花姑认为这是下手的好机会。便叫我马上通知几个同志于天亮前在离关冲一里多远的一条窄路两旁埋伏下来。大约是上午八九点钟,山下果然来了两个斜背短枪的家伙.口里哼着小调,大摇大摆地朝山上走来。等他们完全进入伏击圈的时候,我们几个猛地冲了上去,齐喝一声“不许动!”他们两个见势不妙.应声将双手举了起来.没等他们说话。 “巴,巴!”两声就结束了他们的狗命,我们缴了他们两支短枪,在他们的尸体上丢下了两条标语。然后迅速回到了山顶上。
又过了几天,我们分成3个小组.趁夜深人静时同时行动,抓了民团的一个探子,就地处决;抓了几个土豪。筹集了一批资金:烧掉了敌人的几座碉堡。这一连串的行动.把敌人震惊了。他们调集了一大批白军和民团.分几路上山“清剿”。我们根据李竹生提供的情报,及早作了周密的安排,先把抓到手的土豪地主转移到了远处的深山里.其余同志绕道享插到敌人的后方——关冲前面的大村子,待敌人进山“清剿”,我们则乘虚而入.抄了敌人的老窝.击毙敌守枪兵3名,并缴了其武器.照样丢下一大捆标语,然后又上了山。敌人的”清剿”再次扑了个空.
1935年5月以后.雨季已过.天气转热.敌人二始了频繁搜山。我们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每一次都裒得了胜利,搞得敌人哭笑不得,由于我们的牵制,敌部不敢离开关冲半步:这种“清剿”与“反清剿”一斗争一直持续了两年多:到1937年11月间,我们几个红军战士奉命整编到新四军一支队二团,李竹生、葛正吾几名青年积极分子也随部队奔赴了抗日前线。
注:①本文作者李云诚.双峰县人,1935年在攸县参加红军.撰稿时系原福州军区后勤部顾问。
②探子,是当地方言.指的是敌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