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炎陵红军标语博物馆一期主体工程接近尾声。这是全国首个红军标语专题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炎陵县红色文化的新看点。 
 
  掘“宝”  
  炎陵是一方神奇的土地,人类始祖炎帝神农氏安寝于此,造就后人景仰的炎帝文化;炎陵是一方红色的热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留下光辉足迹,形成灿烂的红色文化;炎陵是一方绿色的净土,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2.6%,成就了天然古朴的生态文化。同时,汉、瑶、畲等各族人民包括占该县总人口70%的客家人,描绘出多彩的民俗文化…… 
 
  光阴荏苒。炎陵人加快挖掘身边的“宝物”。 
 
  上世纪70年代起,该县就陆续组织人员,利用文字、声像等形式,对炎帝、红色、民族民俗等文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创作和研究。  
  1980年,国家、省、市一批文化专家应邀汇聚炎陵,重走红军路,深入少数民族和客家村组采风,进行科学权威的挖掘和创作。  
  此后,该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炎帝文化研究会”为核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有关炎帝的医药、农耕等方面大量历史记录和实物资料,以及大批客家民俗、音乐、人文等方面的资料入选。目前,该县“非物质文化”资源库已收集“遗产”100余项。 
 
  护“宝”  
  挖掘文化瑰宝,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1986年、1988年,该县先后对炎帝陵进行大规模修葺。公祭炎帝陵、炎帝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成为炎黄子孙同宗同祖的有效载体。 
 
  朱毛第一次会面旧址、第一次连队建党旧址——水口镇叶家祠等革命纪念场所因年久失修,有的已破烂不堪。该县进行整修,将其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元宵节,该县第三届“客家民俗文化艺术节”在沔渡镇隆重开幕,吸引湘赣两省数万群众参加。炎帝节、龙渣瑶族盘王节等,渐成特色群众文化的品牌。 
 
  近年,炎帝陵祭典、炎陵三人龙、炎陵客家山歌、苏区歌谣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省级、市级首批保护名录,炎陵得以成为我市首个拥有这些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金牌县”。  
  用“宝”  
  将“古、红、绿”文化资源,打造成优势产业。炎陵县推出炎帝文化游、红色文化游、民俗文化游……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  
  1988年炎帝陵整修竣工开放以来,接待海内外游客600万人次,其中2004—2008年实现门票收入977.2万元。1993年恢复官方祭祀炎帝陵以来,每年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百余次。  
  以红色旅游为契机,该县把朱毛第一次会面旧址、第一次连队建党旧址等纪念地纳入“红色之旅”旅游线路;利用生态魅力,将神农谷建成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利用气候怡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的特点,开发森林生态游、客家风情游等。  
  文化产业与旅游的“嫁接”,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活力。去年,该县接待游客71.3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2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