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株洲有着怎样的悠久历史吗?又留下了哪些珍贵文化遗产?而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又如何?
随着国家及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关注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这些问题在人们眼前显得更为清晰。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前夕,本报和市文物管理处联动开展了搜寻民间“珍遗”系列报道,同时也频繁地了解和探究我市已知、现存的珍贵文化遗产。本报在动态发现更多民间“珍遗”的同时,也试图梳理勾勒出一幅株洲文化遗产版图,以期引起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
一、株洲,二十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株洲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新兴工业城市,一个由火车头拉来的移民城市……”经常在旅途中听同行之人这般介绍株洲。 “谁说株洲无历史!”6月6日,市文物管理处的考古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声”反驳这种论调。在他们眼里,株洲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揭开历史的尘封,株洲镇原来是一个古老的县城。据记载,三国吴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吴蜀划湘江而治。吴在湘江以东设建宁县,治株洲。公元257年建建宁县城迁今株洲县淦田。在淦田镇以南1.5公里处的湘江东岸,至今仍存有建宁故城。晋时,又将建宁县城迁回株洲。从建宁立县开始,株洲建城的历史已有1792年。作为一个区域的城镇,株洲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 “一个历史如此悠久的城市,其文化遗产资源自然十分丰富。”市文物处主任席道合告诉记者,南朝梁武帝时期修建的资福寺、鲁班殿至今尚存老城区的南湖街,虽历代有毁有建,其原址一直未变;唐宋时期,一批历史名人曾驻足株洲,如:杜甫、朱熹、张栻……而且,在株洲建城之前,这块土地上的先祖们,就早已开创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丰富的文化,为今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根据考古发现,株洲县三门镇六斗坡出土的打制石器,见证了二十万年前株洲已有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6000年前,便有了发达的原始农业、制陶业;3000年前,这里的青铜冶铸业已相当发达……据记者了解,经文物部门考察、征集,我市目前已查明各类文物点100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17处,市级26处,县级57处。拥有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200余件,文物拥有总量在全省位居前列。
二、“四大特色品牌”,全国叫得响亮随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株洲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逐渐被世人所认识。“在株洲先祖留下的众多珍贵文化遗产中,有几方面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面前最为突显,而且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席道合告诉记者。经过对株洲珍贵文化遗产的梳理,炎帝陵与炎帝文化、土地革命时期文物群、醴陵窑大遗址、株洲工业文化遗产这“四大特色品牌”,逐渐勾勒出一幅粗线条的株洲文化遗产版图。
品牌一:炎帝文化与炎帝陵始建于宋乾德五年的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陵寝,是中国惟一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炎帝安寝之地。宋代以来,历代官民朝拜、络绎不绝。明清两代,每逢国家大事,朝廷遣使炎帝陵举行祭祀大典,告祭先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炎帝陵得以全面修复。如今已成为全世界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旅游胜地,成为拉动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龙头。
品牌二:土地革命时期文物群2005年,我市以众多的红色文物精品景点,被纳入全国第八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近50个红色文物景点中更有多个“全国第一”。如:1927年底12月,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成立就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它为后来中国红色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起了示范作用。“工农兵政府”这个富有中国气派和革命色彩的名称,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级政权所沿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成员的经验也为各地所用。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还有“中国第一个连队建党旧址”——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中国革命老区红军标语最密集的地区——炎陵县;“中国共产党最早提出‘建立巩固农村根据地’的会议旧址”——株洲老城区协丰长绸布店。正在建设中的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也将是中国第一座红军标语专题博物馆。这一批特色鲜明的革命旧址,无疑是打造我市红色旅游品牌的宝贵文化遗产。
品牌三:中国古陶瓷史的里程碑——醴陵窑大遗址瓷器是中国的国粹,湖南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开创了两个中国第一:釉下彩创烧于长沙铜官窑,釉下五彩创烧于株洲醴陵窑。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的醴陵窑,发展到清末民初,以发明精美绝伦的“釉下五彩瓷”闻名中外。解放后,醴陵窑以烧制“毛瓷”、“国家礼品瓷”、“国家宴会瓷”被誉为中国当代的“红色官窑”。现存醴陵市东堡乡沩山水库一带的醴陵窑遗址,分布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在我国众多的陶瓷遗址中极为罕见,是名副其实的大遗址,是极有希望成为我市第二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珍贵文化遗产。
品牌四:株洲工业文化遗产依托交通优势,兴起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株洲工业,在六十多年的创业历程中,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50多个“中国第一”,奠定了深厚的株洲工业文化底蕴。株洲工业在创造了无数工业产品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工业文化遗产。记者从规划、文物部门了解到,我市正计划对11处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包括上世纪三十年代修建的株洲电力机车厂组装车间;上世纪四十年代修建的现电力机车党委楼、房产处办公楼和南风村住宅区;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三三一厂俱乐部、厂区办公楼、南方宾馆和南华村等。对这一批工业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或风貌保护,结合工业陈列馆的展示,凸现株洲工业文化特色。既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工业科技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工业旅游的特色景区。
除了以上“四大特色品牌”,我市还有不少古遗址、古墓葬、石刻、艺术品、文献、图书资料等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捷报频传。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炎陵县三人龙、茶陵县客家火龙、攸县贾山皮影、醴陵釉下五彩工艺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我市现已查明的1000多处文物点中,文物保护单位有101处,进行过维修的不到30%。大量的古建筑类文物出现了建筑构件受损,屋顶漏雨,墙体开裂,有些甚至成了危房。”有关人士对此忧心忡忡。6月9日,记者找到位于芦淞区南湖街的鲁班殿,旁边就是同时期修建的资福寺,距今有1500年左右历史,是我市老城区珍贵的古建筑。可由于长年失修,如今已岌岌可危。“鲁班殿曾经租给某单位作宿舍,资福寺曾给一个单位作过仓库,似乎谁都没把这‘破房子’当回事!”附近居民李女士痛心地告诉记者,她也打过电话给有关部门,希望能尽早抢修这城区极少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如果真的消失了,我们如何向子孙交待呢?株洲的历史将被人们淡忘。”记者还了解到,炎陵县周家祠东屋楼板塌陷,东后墙倒塌;炎陵县何孟雄故居屋顶漏雨,堂屋后墙倒塌;茶陵苏维埃政府旧址后墙开列;醴陵东富寺多处墙体开裂。另有大量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也亟待维修保护。而分散在民间的零散文物,或因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消失,或因文物的非法交易而流散。有关人士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市的炎帝陵、洣泉书院等一批文化遗产得以复或维修,也正计划将鲁班殿和资福寺实施迁建保护,但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这些文化遗产保护不当,究其原因,一是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不完善,拥有文物保护单位产权的单位往往只用不修,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又缺乏对其的约束力;二是社会参与保护不够,民间资金投入十分有限;三是政府投入十分有限。如长沙每年投入文物保护常年预算为400万元,用于古城风貌保护的资金达到1千多万元;永州每年的文物维修费用为50万元,而我市每年文物保护费用仅12万元,实在是杯水车薪。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凝聚民族精神、发展旅游产业都离不开文化遗产。抢救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四、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日”及其内容、意义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资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它包括古遗址、古墓葬、石刻等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势相关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