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扶持方式,或将有助于改变中国扶贫工作难以瞄准“目标人群”的现状。
2009年7月15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减少当前和未来的贫困》(下称《报告》)认为,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将成为“瞄准效果差的补助项目”的改革切入点。
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是指,将现金转移支付给贫困家庭,但条件是这些家庭必须履行约定,投资孩子的人力资本。要求家庭定期检查孩子的健康和营养状况,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成绩。
由此,要使这一模式有效运转,除了保障目标人群能够加入项目,还必须建立对他们的审核机制、可靠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以及现金支付机制。
有条件转移支付项目1997年首次在墨西哥建立,至今已在日本、巴西、厄瓜多尔、牙买加、土耳其等数十个国家展开。目前,该项目多是将钱给母亲或是学生本人。
世界银行人类发展网络首席经济学家阿里尔·费兹宾认为,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能够较大地改善贫困状况,促进贫困家庭消费。他强调,转移支付的金额越大,这种影响越大。在尼加拉瓜,转移支付占人均消费的比重平均为30%,贫困率减少了5—9个百分点。
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大幅提高了教育和卫生服务的使用。阿里尔·费兹宾告诉大家,该项目使得公共服务的使用大幅增长,减少了在教育和卫生服务使用方面业已存在的差距。具体表现在项目受益人群的入学率提高,对预防性保健服务的使用亦有积极的影响。
目前,中国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分布在不同部门。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农村处处长高华俊认为,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若要在中国落地,需要更强的组织能力和成本控制力。只有得到各相关部门的同样重视,建立有效的绩效和评估体系,才是可行的。
阿里尔·费兹宾也指出,就目前各国实施情况而言,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只是社会保障大家庭的一员,不可能成为解决所有贫困家庭问题的工具。对于老年贫困人口、超过项目规定年龄的贫困家庭子女等问题,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方法可能并不适用。有鉴于此,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需要和工作福利、就业和社会养老等其他福利项目相辅相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