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地形复杂,山岭绵亘,岩溶广布,自古交通极为不便。30年前,河池农村没有路,只能靠走;飞机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30年后,西南出海大通道全线贯通,公路网络像一条条经脉遍布城乡;河池机场项目可研报告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红水河复航工程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可望于年内完成。
河池正向水陆空“大交通”立体交通体系昂首迈进。
“一日二三里,停车四五回,抛锚六七次,八九十人推”、“河池南丹,有钱难返”、“爬上龙王坡,抬头望天峨;山高路又远,低头眼泪落”。流传河池民间的顺口溜,都是过去河池“路难行”的真实写照。新中国刚成立时,河池地区境内只有公路594公里,实际通车里程不到200公里,农村公路更是无从谈起。经过发展,1957年底,河池公路通车里程增至1243.5公里,实现了县县通汽车;1965年河池地区成立时,河池地区公路里程增至2354公里,1978年,全地区公路里程增至3660.4公里。
河池交通随着改革开放迎来了飞速发展——
2003年4月,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实施,使河池提前5年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东巴凤三县率先实现乡乡通油路。2004年9月,河池水任经都安至南宁高等级公路竣工通车,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段建设工程全面告捷,构成了一条在河池一分为二,北联贵州、南接南宁、东至柳州,辐射全市11个县(市、区)的“人”字形公路大通道,并带动建成了宜州到罗城、天峨到南丹、河池到环江等一批以大通道为主轴的县际二级公路。截至2007年底,全市由交通公路部门管养的公路总里程为7122.48公里,其中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总里程985.02公里。全市138个乡镇有102个通油路;1497个建制村有709个通等级公路,508个通等外路。
水运方面,河池境内通航总里程946公里,船舶区间通航10个县(市、区),通航历史悠久。建国初,全地区拥有各类运输船舶245艘1102.5吨位。2007年底,全市有客货运输船舶458艘21236载重吨,分别是1978年的3.37倍、7.73倍。水路共完成客运量126.3万人,客运周转量1765万人/公里,货运量62.1万吨,货运周转量31936万吨公里,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分别是改革开放初的3.7倍和5倍。
铁路建设也同样快马加鞭。2005年12月,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全线将改造为大能力、现代化的电气化铁路,并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轨道一次铺设重轨无缝线路。黔桂铁路改造竣工后,柳州至金城江段时速达160公里,金城江至龙里段时速达140公里;近期单线通过列车能力45对;近期年输送能力1500万吨,比之前提高两倍多。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可望于年内竣工投入使用。
2008年6月,河池机场项目可研报告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这标志着该项目已走完所有申报程序,具备了全面开工的条件。目前,机场高填方试验已竣工验收,总体规划顺利通过专家预审,初步设计进入优化阶段,场址征地外业工作已结束,专用公路和场外供水工程已开工建设,飞机场航站楼立面效果图设计方案完成公示,其他各项前期工作也在有序开展。
今后五年,河池交通又有新的历史使命——
全力抓好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和提升农村公路路面等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达到250亿元以上,加上正在建设的河池支线机场和规划建设的金城江至南宁铁路,争取实施的红水河复航工程,交通建设总投资将达到400亿元以上。以构建比较完善的公路交通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铁路、水路和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立体、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