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淮河流域安徽段的阜南县王家坝镇,150万尾鱼苗被人工放养到曾被视为污染严重的淮河中去,这是安徽在淮河流域首次实施的大规模人工鱼类放养增殖活动。参与放养的相关人士指出,此举标志着昔日有“坏河”之称的淮河水质有明显成效,正在逐步达到恢复其自然生态的要求。
当天,在淮河流域著名的王家坝,当地水产站工作人员和渔民共放养了包括鲢鱼、鲫鱼、鲤鱼、草鱼等在内的共150万尾鱼苗。一尾尾鱼苗如蝌蚪大小,欢快地游进淮河水域。
阜南县农委水产站站长黄金海说,该县共计划放养300万尾鱼苗,在此次150万尾的放养基础上,过几日还将再放150万尾。这些鱼苗将在两年之内长成,成为淮河鱼类资源的重要补充。
八百里淮河,曾是我国重要的渔业产区,它既有四大家鱼的产卵场,又是闻名遐迩的淮王鱼生长地。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淮河水体日益遭到严重污染,加上过度捕捞,淮河流域的鱼类资源日渐枯竭,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渔民日渐无鱼可捕。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淮河治理的力度加大,淮河水质逐渐在转好,水质始终保持在3类水质以上,具备了鱼类繁殖的条件。
为了修护淮河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今年安徽渔业部门首次组织在淮河流域进行人工放流增殖。从本月6日起,在淮南市、蚌埠市、阜南县、明光市、凤阳县和五河县等五地,陆续开展鱼类人工放养增殖活动。计划总投资152万元,人工增殖放流鲢、鳙、草、青、长吻鮠、江黄颡、团头鲂、鲤、鲫等各类苗种1917万尾。全部放流活动将于7月底之前完成。